认知写作学课程回顾

3 月惊蛰开春分,4 月清明下谷雨,5 月立夏连小满,从春分前到立夏后,9 周的写作课程被时光中带走,只留下记忆的回响。

5 月 10 号 23 点左右,也就是结业作业 9wd2 那晚 BP 点评之后,我躺在床上翻看了一遍子午鸟同学上传的开学典礼笔记。时间过得真快, 3 月 12 日那天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阳老台上眉飞凤舞,同学们台下笔落沙沙。

今天(5月13日)写课程回顾时,又翻看了当初的笔记,对照一番发现,开学典礼时列出的3条「最小学习清单」发现有2条没有完成。第一条「每周一篇千字文」完成的还可以,最起码周周大作业是按时上交了。惨淡的是后两点「每周刻意训练一个知识点」 和「复述该知识点并发微博」,前两周心气还好,在微博上一共发了 6 条,后来时间就停在了 3 月 29 日上,再也没动。

另外,作业互评也没能坚持下来,只进行了 3 次。汗啊。确如老师所言,人类很容易盲目乐观,常常高估自己,即便是生性谨慎的人也不例外。

前天过了一遍开学典礼的课程,第二天也就是 11 日又在豆瓣上标记了张定浩的《既见君子》,想来今后有时间一定要好好阅读一番。之后翻看了淡豹和意闲的书评,以作后续学习。所以这几天的感觉就是,写作学习才刚刚开始。

11 日那天查找《既见君子》,读到了淡豹对本书的书评《古代的诗,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里面有段话,对当时很有感触:

每一位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古代,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都各有具备时代性的独特难度,可“既见君子”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难度中才获得意义: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人体验乱世和变世中的风雨如晦,困厄中得见君子的经验是种即刻的诊断,也是种治愈。得见君子,诊察时代和自身的病症,扰乱死水,继之以探索,达到一种更安稳的状态。瘳是种病愈的心情,先瘳而后喜。

正如,写作课上援引黑川雅之的《设计修辞法》「人在一生中的活动是以秩序感和审美意识为起点展开的」。不论是外界的繁乱,还是内心的困顿,都会对「秩序」造成破坏,所以发展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失衡」。当我们遭遇乱世和变世中的风雨如晦,(这个「世」我认为不仅指外界,还在于内心,因为人心就是一个小世界。)当我们在困厄中得见君子,诊查时代和自己的病症,身心得到安放和治疗,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欣喜呢?

今天,在写作课上,能遇到阳老也能遇到这么多位优秀的伙伴,就让我有了一种「既见君子」的欣喜!现在记录下这 9 周的学习回顾,以期在未来看见现在的影子。

先说教训吧。只要做事就难免犯错,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应该否然这种现象。

回顾 9 周的学习路程,前 6 周跟的课程还不错,第 7 周课程休息就有点松懈下来了,不过也恰好趁着那段时间对结业作业进行了一番思考,在经历了一番对「产品模型」的琢磨后,开始放弃另选项目了。第 8 周忙于 BP 作业,笔记匆匆而过,作业也是勉强完成。然后经过 2 个晚上的熬夜和小组成员的协助,终于将结业作业完成了。尽管最后结业 BP 要「故事」没故事,要「文采」没文采,「情感指数」也薄弱,「组块」还不够清晰精简,不过总算是完成了。另外,老师对 BP 的点评对几个知识点也有了自己的点点体会。

所有的进步总是在找差距作比对中开的

在整个课程中,我体验到了 3 次「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每次都是在对比后出现的。

第一次是在读了阳志平老师的《大宗师》后突然对「最小行动」有了深刻体会。当时还找了一个例子。比如这句: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宥坐》( 宥 读作yòu)

还有那天《既见君子》试读页后搜到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当时是读「携手上河梁」讲金克木时,看到「游于艺」有点感觉,于是我就在网上搜索出了这句的。什么是「艺」?在孔子时代,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现代则有可能是开智学堂的五大元学科「数学、网络科学、认知科学,编程、写作」,或者你将它理解为一门技艺、工作以及种种兴趣和志趣。

第二次是点评「菜市场」小作业。突然对「空间变形」有了感觉。

其实,我更愿意叫它「空间跳转术」。那是 4 月 9 号老师现场拿吃货汪曾祺写的菜市场与这位同学的小作业对比,当时阳老在屏幕上点出了每处的地点转换,在下面就突然感觉到了空间跳转「这里-那里-这里」的韵味。

第三次是老师现场点评我的小作业就是描写「难过的感觉」的那篇。

我的作业:

铃铃铃……电话响了,原本坐在白色沙发上的他立马拿起了红色话筒。他正在和朋友聊孩子间的童年糗事,接电话时,嘴角还荡漾着一圈圈涟漪。拿起话筒,过了几秒,他的脸色刷的一下白了,像受了寒,僵在那里,他想活动下腿脚,结果踉跄地后退了两个小步,好像电话那头窜出一辆卡车撞到了他身上似的。电话线也被扯得像炸了毛的猫。“喂,喂喂,你听到了吗”,世界的那头的猫叫着。他站在那里,眼角淌出了河流。

大家之作

今夜,就要死了。在那之前的几个小时,我要幸福地度过。哐当,哐当,我在缓慢的电车中摇动着,没有阴郁,也没有荒凉,没有孤独的极点,也没有智慧的尽头,没有狂乱,也没有愚蠢的感觉,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闷闷不乐,没有严肃,也没有恐惧,没有刑罚,也没有愤怒,没有看穿一切,也没有秋风的凉意,没有和平,也没有后悔,没有沉思,也没有打算,没有爱,也没有救赎,可以用言语那样华丽地夸耀的感情的招牌,一块也没有带上。 ——太宰治《狂言之神》

另补充我的另一个小作业:通过翻译发现自己的差距,注意我的时间描写和名家的空间叙事。

源起,神创天地,大地无形,空旷无边,黑暗笼罩深渊。神的灵降临水面。

大家之作:

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冥、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王韬·《圣经(文理和合)/创世纪》

经过那次老师讲解,回来后对比太宰治的《狂言之神》写难过自杀的那段,也就是「踌躇」的那段,让我对基本层次隐喻特别是「同一认知域内的变形」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上课是听过,也读过张爱玲的「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以为自己懂了,结果一些作业就知道,还是没懂,现场老师点评,事后自己分析,才真正豁然开朗。

我认为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没有自己的体会,没有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勾连形成内隐,这个知识点就没有学到,还是书本和老师的。

其实利用差距对比来进步,暗合认知写作学的「大脑喜欢模式」,找差距,就是利用人脑先天的模式识别进行的,然后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知,最后根据这个差距来填坑。

9 周的收获;如何进行学习

在这 9 周,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写作,更加明了了如何学习了。即,主题学习、刻意输出、卡片写作。

先说说「主题学习」吧。其实就我个人体验来说,你知道或者听说,到你理解,中间是有一段距离的,然后从理解到行动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主题学习,往小说「主题阅读」,其实这个我早有耳闻,最初是从书痴郝明义的《越读者》那里了解到的,之后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着重介绍了。(可惜这本书还没精读)但对于主题阅读,明知道它有益于学习就是没有感觉,特别「无感」。直到那天阳志平老师现场答疑对「知识管理」的演示,一下触动了我,让我看到真正的主题学习是什么样的,它还可以这么干。

然后说说「刻意输出」和「卡片写作」。

从我个人的体验发现,学习的快感,获得新知的快感,并不会对现实有明显的改变。学习的快感并不能替代成长。唯有输出,唯有创作和生产,才能促成变化。而「卡片」是最小行动,从卡片输出开始,就不会出现行为瘫痪了。

文以载道,七年就是一辈子

3 月的时候,报这个写作班想的是通过系统学习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工作上也涉及到这一块,所以就报了这次课程。如今 9 周之后,初衷依然不变,反而更加坚定了。在世间没有留下痕迹,就不能证明你来过这里。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映射,它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接下来就是刻意利用写作课上学到的知识,撰写一生的故事「个人自传」。其实早在 2 月底 3 月初,这个自传已经开始了,就是《七年就是一辈子:2009-2015 从混沌到觉醒》。

文以载道,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映,生活是语言的道理,道就是生活。

小十二打怪记

小呀嘛小十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Continue reading

南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Published on October 18, 2017

我的写作教练阳志平

Published on October 18,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