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故人》后记

刚开课的时候给自己的 Gitbook 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灯下故人」,报名写作课之初确是报着去见老朋友的心态,想跟着阳老的重温一下读过的诗歌还有钱钟书张爱玲的文章。可能不少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有点文艺的愿望,于我来说就是曾做过一个关于中文系的梦。

说是梦,是因为这愿望确实像梦一样缥缈,晃过神来觅不得踪迹。抱怨一两句本身的学业重,愤恨三四回考试压力大,倒是为自己上大学以来的读书少找了一个开脱的借口。回过头来想想,那些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读书的借口多半是读书不得法;提笔写文章呢,又常常词穷,感到囊中羞涩,就像看到心爱之物却无力拥有,有一种尴尬的无奈。渐渐不敢跟自己说还曾有过一个有关中文的愿望。

篮子若是空空如也,提篮的人必会感到轻松不少,愿望和梦落了空,心头却像压了万钧重担。

于是阳老的《认知写作学》开始报名时,我便忙不迭报了名,慢慢学习的过程中,才明白这灯下能与人对影交谈、让人心下快活自省的,远不止故人。星星的碎片落在花园里,天好像在水里,满船的梦压在星河上。我们谓之曰“时空变形”。语言是心灵的映射,时空变形之法与其说是写作的技法,不如说是理解世界的方式,词人有把天地揽于胸的气魄,天地小了,文气也磅礴起来。

写作者的笔下纵有变幻莫测的时空,最重要的事还是坐下来,慢慢写。灵感也是调皮的精灵,越想捉捕它逃得越欢。面对着白纸发呆,想想要写千字文不免恐惧。这时候便请出了卡片,不强求自己一遍要写出怎样的文章,只要求自己写一张小卡片,然后再慢慢改。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没有报写作课,我会怎样呢?

我的读书可能依然不得法,草草读过之后扔到一边,任它在记忆里被灰尘覆盖。现在终于明了了读书要主题阅读,而且对好书读的要慢,要“刻意练习”,学一点,练一点。

我不会对复杂科学、网络科学产生兴趣,并且一股脑读了几本这方面的书。

读梵高的书信的时候,我也不会感到触动,

我用调色板所能调出的最强烈、最浓重的蓝色画了一个单纯的背景。金黄色放光的头衬着强烈的蓝色背景,神秘得好像碧空中的一颗明星。

我的绘画知识几乎为零,可是读到这里,没有错过写作课的我明白了梵高自主心智里强大的时空变形能力。他的作品不是怪异,而是创造性的认识。

更可怕的,我会错过一些小伙伴: 我会错过为了 BP 大家一起兴高采烈的讨论,零丁同学的一口广东普通话被我们打趣成谷阿莫,传阳家的「猫总」一脸傲娇,大宇只在微信群说活,线上讨论的时候始终保持沉默……

错过跟同学一起订正大作业的机会。写一篇自己不甚满意的文章,有同学来指出不对劲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错过和小伙伴一起对课堂的知识点细细深究,讨论,然后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还会错过一位益友,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什么是「成长型心智」,怎样完成「最小」,而这个最小终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最初同在欧洲群到最后一期完成大作业,我总是问农人,你怎么一点都没有拖延症,交笔记,写作业从来不拖拉。农人说:「你思维比较活络,我比较能建模」。我想建模是不是也是一个很棒的隐喻呢?不用把任务都想成是建高楼大厦,一旦出错后果惨重。可以把它想成建模,模型搭起,以后还随时可以修改。想想这个再面对任务的时候心里会轻松很多。

越想越觉得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次课程。可能写作课的知识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从算法心智到达自主心智。我却已深深的感到,本欲寻觅一片树叶,却得到了一片森林。

小十二打怪记

小呀嘛小十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Continue reading

南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Published on October 18, 2017

我的写作教练阳志平

Published on October 18,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