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给生活带来实质性变化的话,那就是学习了。

成长需要不断填坑

报名此次认知写作学课程,其实是有渊源的,前期已有好多年的铺垫。记得那时的我,不满于身边的黑暗种种,试图寻找跟自己价值观类似的人群。

在微博上,有这么一类人,以自我决定论为导向,安静地做自己认可的事情,不停地输出,为人类未来架构一个精彩的世界。「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钦羡着这种恒久的驱动力,我与开智也走得越来越近。

在此次课程中,和其他优秀学员相比,我很平凡。然而,我更在乎在这个过程我学到了什么,以及这种学习如何渗透到我的生活。

身边的人常常听说我在写作业,因此也格外好奇。妈妈说,「都一把年纪了,赶什么作业,回家嫁人生孩子」。这是大部分人惯有的想法,他们都不想我太累太折腾;闺蜜说「涵姐你为何一直有做不完的作业」,我微笑着说,「因为钱已经交了」,多么实诚啊!

那么,驱动我的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节奏感。踏上这段学习旅程,仿佛回到了大学最忙碌又充实的那段时光,在当下有限能力范围内,用最恰当的状态完成任务,然后适当调整,循序渐进。

以前总跟自己说「小步子走,一点点进步」,后来才发现,只有当你开始走的时候,才有所谓的大小步,才能遇到坑,并且有填坑的机会。

有欢喜,也有遗憾

这次课程中,我能有恰当的表现,还要感谢前期的铺垫,也就是开智读书会。当时,就算是在外游玩也要抽空每天写读书笔记,最后,我完成了,也获得了挑战新任务的信心,所以才会踏入写作课的坑。

我知道,这次课程只是个起点,只是个塑造习惯与思维的过程。此间最深刻的体会莫过于对工具的挑剔,受够了微软办公软件频繁出错的折磨,一遇 markdown 便爱不释手,可以心无旁骛地写干净漂亮的文字,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

遗憾的是,课程中没能完全领会「最小原则」,课程沟通时,小伙伴们用了太多协作工作,反而加剧了认知负荷。由此可见,面对信息过载,减轻认知负荷多么重要!

还有尚未掌握的一点是「时空转换」,虽然知道「空间大于时间」,然而一旦动笔,就容易落入原本的俗套。

面朝阳光,淡若清风

我的灵感往往是在于情绪涌出的那一刻降临的,头脑中各式各样的架构涌泉而出,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成品的情感指数极高。记得作业中,最受好评的文章莫过于「写给即将过去的你」,略带伤感,毕竟含着泪下的笔。

学到课程的最后一章,「最小故事」的揭示让我抵达了认知写作学的高峰,仿佛乘风入云,忽上忽下的跳动感,让人心潮也为之澎湃。

阳老说,「这个世界不是单纯的黑暗和光明,而是灰色的」。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不再像年少时那般执拗,对世界抱着偏执的念头,而是逐渐走入灰色地带,脚踏黯淡,面朝阳光。

感谢认知写作学,在虚拟化课程与现实动荡的年代,给予我向上的力量。不再情绪化地看待问题,一切皆可淡若清风。

同侪缘聚

课程即将结束,但我却收获了各种小伙伴,最终 BP 结业作业,与团队合作完成了 Runmap,虽然作品有许多不足,但还是符合了快写慢改的原则,同时也吸取了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团队协作中了解彼此和互相协调的重要性。

这里我就不一一点名小伙伴了,因为我们接下来的故事,绝对比此刻精彩,私下邀约的伙伴们心里都懂,让我们携手开始吧。借着这个契机,一起成长!

最后,借用小伙伴冯敬俊在 BP 中的一句话「感谢缘分让我们在这里相聚」。

刚开课的时候给自己的 Gitbook 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灯下故人」,报名写作课之初确是报着去见老朋友的心态,想跟着阳老的重温一下读过的诗歌还有钱钟书张爱玲的文章。可能不少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有点文艺的愿望,于我来说就是曾做过一个关于中文系的梦。

说是梦,是因为这愿望确实像梦一样缥缈,晃过神来觅不得踪迹。抱怨一两句本身的学业重,愤恨三四回考试压力大,倒是为自己上大学以来的读书少找了一个开脱的借口。回过头来想想,那些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读书的借口多半是读书不得法;提笔写文章呢,又常常词穷,感到囊中羞涩,就像看到心爱之物却无力拥有,有一种尴尬的无奈。渐渐不敢跟自己说还曾有过一个有关中文的愿望。

篮子若是空空如也,提篮的人必会感到轻松不少,愿望和梦落了空,心头却像压了万钧重担。

于是阳老的《认知写作学》开始报名时,我便忙不迭报了名,慢慢学习的过程中,才明白这灯下能与人对影交谈、让人心下快活自省的,远不止故人。星星的碎片落在花园里,天好像在水里,满船的梦压在星河上。我们谓之曰“时空变形”。语言是心灵的映射,时空变形之法与其说是写作的技法,不如说是理解世界的方式,词人有把天地揽于胸的气魄,天地小了,文气也磅礴起来。

写作者的笔下纵有变幻莫测的时空,最重要的事还是坐下来,慢慢写。灵感也是调皮的精灵,越想捉捕它逃得越欢。面对着白纸发呆,想想要写千字文不免恐惧。这时候便请出了卡片,不强求自己一遍要写出怎样的文章,只要求自己写一张小卡片,然后再慢慢改。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没有报写作课,我会怎样呢?

我的读书可能依然不得法,草草读过之后扔到一边,任它在记忆里被灰尘覆盖。现在终于明了了读书要主题阅读,而且对好书读的要慢,要“刻意练习”,学一点,练一点。

我不会对复杂科学、网络科学产生兴趣,并且一股脑读了几本这方面的书。

读梵高的书信的时候,我也不会感到触动,

我用调色板所能调出的最强烈、最浓重的蓝色画了一个单纯的背景。金黄色放光的头衬着强烈的蓝色背景,神秘得好像碧空中的一颗明星。

我的绘画知识几乎为零,可是读到这里,没有错过写作课的我明白了梵高自主心智里强大的时空变形能力。他的作品不是怪异,而是创造性的认识。

更可怕的,我会错过一些小伙伴: 我会错过为了 BP 大家一起兴高采烈的讨论,零丁同学的一口广东普通话被我们打趣成谷阿莫,传阳家的「猫总」一脸傲娇,大宇只在微信群说活,线上讨论的时候始终保持沉默……

错过跟同学一起订正大作业的机会。写一篇自己不甚满意的文章,有同学来指出不对劲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错过和小伙伴一起对课堂的知识点细细深究,讨论,然后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还会错过一位益友,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什么是「成长型心智」,怎样完成「最小」,而这个最小终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最初同在欧洲群到最后一期完成大作业,我总是问农人,你怎么一点都没有拖延症,交笔记,写作业从来不拖拉。农人说:「你思维比较活络,我比较能建模」。我想建模是不是也是一个很棒的隐喻呢?不用把任务都想成是建高楼大厦,一旦出错后果惨重。可以把它想成建模,模型搭起,以后还随时可以修改。想想这个再面对任务的时候心里会轻松很多。

越想越觉得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次课程。可能写作课的知识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从算法心智到达自主心智。我却已深深的感到,本欲寻觅一片树叶,却得到了一片森林。

3 月惊蛰开春分,4 月清明下谷雨,5 月立夏连小满,从春分前到立夏后,9 周的写作课程被时光中带走,只留下记忆的回响。

5 月 10 号 23 点左右,也就是结业作业 9wd2 那晚 BP 点评之后,我躺在床上翻看了一遍子午鸟同学上传的开学典礼笔记。时间过得真快, 3 月 12 日那天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阳老台上眉飞凤舞,同学们台下笔落沙沙。

今天(5月13日)写课程回顾时,又翻看了当初的笔记,对照一番发现,开学典礼时列出的3条「最小学习清单」发现有2条没有完成。第一条「每周一篇千字文」完成的还可以,最起码周周大作业是按时上交了。惨淡的是后两点「每周刻意训练一个知识点」 和「复述该知识点并发微博」,前两周心气还好,在微博上一共发了 6 条,后来时间就停在了 3 月 29 日上,再也没动。

另外,作业互评也没能坚持下来,只进行了 3 次。汗啊。确如老师所言,人类很容易盲目乐观,常常高估自己,即便是生性谨慎的人也不例外。

前天过了一遍开学典礼的课程,第二天也就是 11 日又在豆瓣上标记了张定浩的《既见君子》,想来今后有时间一定要好好阅读一番。之后翻看了淡豹和意闲的书评,以作后续学习。所以这几天的感觉就是,写作学习才刚刚开始。

11 日那天查找《既见君子》,读到了淡豹对本书的书评《古代的诗,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里面有段话,对当时很有感触:

每一位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古代,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都各有具备时代性的独特难度,可“既见君子”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难度中才获得意义: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人体验乱世和变世中的风雨如晦,困厄中得见君子的经验是种即刻的诊断,也是种治愈。得见君子,诊察时代和自身的病症,扰乱死水,继之以探索,达到一种更安稳的状态。瘳是种病愈的心情,先瘳而后喜。

正如,写作课上援引黑川雅之的《设计修辞法》「人在一生中的活动是以秩序感和审美意识为起点展开的」。不论是外界的繁乱,还是内心的困顿,都会对「秩序」造成破坏,所以发展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失衡」。当我们遭遇乱世和变世中的风雨如晦,(这个「世」我认为不仅指外界,还在于内心,因为人心就是一个小世界。)当我们在困厄中得见君子,诊查时代和自己的病症,身心得到安放和治疗,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欣喜呢?

今天,在写作课上,能遇到阳老也能遇到这么多位优秀的伙伴,就让我有了一种「既见君子」的欣喜!现在记录下这 9 周的学习回顾,以期在未来看见现在的影子。

先说教训吧。只要做事就难免犯错,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应该否然这种现象。

回顾 9 周的学习路程,前 6 周跟的课程还不错,第 7 周课程休息就有点松懈下来了,不过也恰好趁着那段时间对结业作业进行了一番思考,在经历了一番对「产品模型」的琢磨后,开始放弃另选项目了。第 8 周忙于 BP 作业,笔记匆匆而过,作业也是勉强完成。然后经过 2 个晚上的熬夜和小组成员的协助,终于将结业作业完成了。尽管最后结业 BP 要「故事」没故事,要「文采」没文采,「情感指数」也薄弱,「组块」还不够清晰精简,不过总算是完成了。另外,老师对 BP 的点评对几个知识点也有了自己的点点体会。

所有的进步总是在找差距作比对中开的

在整个课程中,我体验到了 3 次「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每次都是在对比后出现的。

第一次是在读了阳志平老师的《大宗师》后突然对「最小行动」有了深刻体会。当时还找了一个例子。比如这句: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宥坐》( 宥 读作yòu)

还有那天《既见君子》试读页后搜到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当时是读「携手上河梁」讲金克木时,看到「游于艺」有点感觉,于是我就在网上搜索出了这句的。什么是「艺」?在孔子时代,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现代则有可能是开智学堂的五大元学科「数学、网络科学、认知科学,编程、写作」,或者你将它理解为一门技艺、工作以及种种兴趣和志趣。

第二次是点评「菜市场」小作业。突然对「空间变形」有了感觉。

其实,我更愿意叫它「空间跳转术」。那是 4 月 9 号老师现场拿吃货汪曾祺写的菜市场与这位同学的小作业对比,当时阳老在屏幕上点出了每处的地点转换,在下面就突然感觉到了空间跳转「这里-那里-这里」的韵味。

第三次是老师现场点评我的小作业就是描写「难过的感觉」的那篇。

我的作业:

铃铃铃……电话响了,原本坐在白色沙发上的他立马拿起了红色话筒。他正在和朋友聊孩子间的童年糗事,接电话时,嘴角还荡漾着一圈圈涟漪。拿起话筒,过了几秒,他的脸色刷的一下白了,像受了寒,僵在那里,他想活动下腿脚,结果踉跄地后退了两个小步,好像电话那头窜出一辆卡车撞到了他身上似的。电话线也被扯得像炸了毛的猫。“喂,喂喂,你听到了吗”,世界的那头的猫叫着。他站在那里,眼角淌出了河流。

大家之作

今夜,就要死了。在那之前的几个小时,我要幸福地度过。哐当,哐当,我在缓慢的电车中摇动着,没有阴郁,也没有荒凉,没有孤独的极点,也没有智慧的尽头,没有狂乱,也没有愚蠢的感觉,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闷闷不乐,没有严肃,也没有恐惧,没有刑罚,也没有愤怒,没有看穿一切,也没有秋风的凉意,没有和平,也没有后悔,没有沉思,也没有打算,没有爱,也没有救赎,可以用言语那样华丽地夸耀的感情的招牌,一块也没有带上。 ——太宰治《狂言之神》

另补充我的另一个小作业:通过翻译发现自己的差距,注意我的时间描写和名家的空间叙事。

源起,神创天地,大地无形,空旷无边,黑暗笼罩深渊。神的灵降临水面。

大家之作:

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冥、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王韬·《圣经(文理和合)/创世纪》

经过那次老师讲解,回来后对比太宰治的《狂言之神》写难过自杀的那段,也就是「踌躇」的那段,让我对基本层次隐喻特别是「同一认知域内的变形」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上课是听过,也读过张爱玲的「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以为自己懂了,结果一些作业就知道,还是没懂,现场老师点评,事后自己分析,才真正豁然开朗。

我认为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没有自己的体会,没有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勾连形成内隐,这个知识点就没有学到,还是书本和老师的。

其实利用差距对比来进步,暗合认知写作学的「大脑喜欢模式」,找差距,就是利用人脑先天的模式识别进行的,然后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知,最后根据这个差距来填坑。

9 周的收获;如何进行学习

在这 9 周,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写作,更加明了了如何学习了。即,主题学习、刻意输出、卡片写作。

先说说「主题学习」吧。其实就我个人体验来说,你知道或者听说,到你理解,中间是有一段距离的,然后从理解到行动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主题学习,往小说「主题阅读」,其实这个我早有耳闻,最初是从书痴郝明义的《越读者》那里了解到的,之后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着重介绍了。(可惜这本书还没精读)但对于主题阅读,明知道它有益于学习就是没有感觉,特别「无感」。直到那天阳志平老师现场答疑对「知识管理」的演示,一下触动了我,让我看到真正的主题学习是什么样的,它还可以这么干。

然后说说「刻意输出」和「卡片写作」。

从我个人的体验发现,学习的快感,获得新知的快感,并不会对现实有明显的改变。学习的快感并不能替代成长。唯有输出,唯有创作和生产,才能促成变化。而「卡片」是最小行动,从卡片输出开始,就不会出现行为瘫痪了。

文以载道,七年就是一辈子

3 月的时候,报这个写作班想的是通过系统学习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工作上也涉及到这一块,所以就报了这次课程。如今 9 周之后,初衷依然不变,反而更加坚定了。在世间没有留下痕迹,就不能证明你来过这里。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映射,它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接下来就是刻意利用写作课上学到的知识,撰写一生的故事「个人自传」。其实早在 2 月底 3 月初,这个自传已经开始了,就是《七年就是一辈子:2009-2015 从混沌到觉醒》。

文以载道,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映,生活是语言的道理,道就是生活。

我们的欢乐,总是与忧伤同行。正是文学,将忧伤处理为美,最终流传在篝火旁,酒肆间,书香上。

夏雨微凉,竹隐深处,忧伤欢乐,我谈文学。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中国是一个忧伤的国度,中国文学是一种忧伤的文学。自圣经开篇的西方史诗侧重叙事,由诗经开篇的中国诗学侧重抒情。喜怒哀乐,忧疑惊恐,人有七情,中国文学侧重的哪种情绪?—— 忧伤。

宇文所安在《诺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中,将《诗经》列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回溯《诗经》,「心之忧矣」在《诗经》中重复表达了 27 次,沔彼流水,心之忧矣;载离寒暑,心之忧矣;绿兮衣兮,心之忧矣;衣裳楚楚,心之忧矣;载起载行,心之忧矣;明明上天,心之忧矣……

即使将它排除在外,《诗经》中也有近 40 个词汇来诉说忧伤。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这种句式就像「心之忧矣」一样,在《诗经》中反复出现。整部《诗经》中近十处,忡忡、惙惙、伤悲。那么,见了君子之后,又会如何呢?—— 依然不快乐。「既见君子,我心反侧」这是《诗经》中另一句经典: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见到君子之前,不快乐;见到君子后,依然不快乐。为什么?一个民族的文学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灾难史。正是整个汉族生活形塑了华裔的语言习惯与文学偏好。正如谭其骧老先生所言,汉族是一个深受洪水影响的民族。直至 1998 年,湖南依然会洪水茫茫,灾民百万。在这样水患频发的国度,百家争鸣,选择儒家——那批最早操持礼仪,治理水患的人成为必然。

img

中国文学,从此摆脱不了忧伤——气盛则言辞皆宜;修辞以立其诚。瓦注盆倾,绝望时刻,那些诗句,令你我看见光明。五千年前的《答夫歌》,今日读来,依然奇妙。悠悠的河边,水哗哗地涨;你在这头,明早醒来;要过河呀要过河;夜已深了,吹牛打屁完了,你睡了啊,打呼啊打呼。时光那头,没短信啊没网络。那位五千年前的女子,整理完行囊,对着月光,念叨:

其雨淫淫

河大水深

日出当心

这样的国度,即使谈论欢乐,那也是忧伤的。「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快乐之后,转为消沉。这样的诗句,竟然出自纵酒当歌,一饮三百杯的李白。中国古典文学中,谈论欢乐的诗句有数千条。快乐不快乐,你我始终忧伤。再看看白居易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人生不得长欢乐」,后面又马上接着「年少须臾老到来」。

再来看看「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这句同样做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大家可能猜不到,这是唐朝李世民写的。一代天骄,远见卓识,合纵连横,以弱胜强。但这句诗和李白、白居易的一样,华族的欢乐总是与忧伤而行。

中国文论谈到文学品味,同样与忧伤同行。「欢乐苦短,忧愁实多」语出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将中国诗歌的风格分成 24 种,其中一种是「旷达」,按理应该表达快乐的情绪,但你会发现,依然还是忧伤: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过。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面朝深渊,看见光明

南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陟彼南山 —— 这是《诗经之采薇》;南山峨峨 —— 这是《二十四诗品之旷达》。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幸好,有了文学。从《诗经》一开始,那些在山洪暴发,生死病老,骨肉分离时,手足无措的古人们,无力抵抗,却试图看见光明。而这光明,就是那口口相传的「南山」呵。

img

面朝深渊,看见光明。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类也许当下无力抵抗,但却可以发明文学来处理那些人生不如意。认知写作学斐然大观,博涉成趣,在所有知识点中,最想跟各位分享的是三句话。

万事万物,最小先行

生者百年,相去几何。生命如此短暂,矻矻当年,我们却又追求「悠悠万世」,于是,我们不得不用「最小」来理解世界。「最小」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中非常优秀的传统,儒家甚至被梁启超称之为「一句话口号儒家」。这就是认知写作学的主干:最小模型、最小故事与最小行动。

在课程之初,我给各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类的三个最小故事」?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接近我的答案,今天可以再次提醒各位。人类的最小故事与我们与世界交互方式相关。一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一个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世界;一个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冥,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上帝曰,宜有光,即有光。」西方圣经如是描述人类初始,同样,试看中国神话如何描述人类起源:

《山海经》中的最小故事

事件 1: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

事件 2: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劫难。

事件 3:两人结婚,繁殖人类。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家人死去,原本是兄妹,现在流离失所,不得不向生存妥协,结婚生子。这个故事以最小故事的形式,在中国不同民族文化中以不同变式反复出现。 有时是葫芦,有时是石龟;有时是占卜结婚;有时是捏泥人再殖人类。它们共享了同一个「最小故事」原型。

人类非常聪明,既然天降洪水,无法对抗,那么为何不选择采取其他手段,来应对不可抗力呢?这种悲伤用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后,反而具备一种美感,原本不可传播的私人隐私变为可传播的民族记忆。

img

一切皆卡片

如果说「最小」意味着降低预期。灾难来了,我与家人无法抵抗,正常现象,但我可以心怀南山;灾难过后,我依然在,登上南山。那么,卡片是人类给自己在洪水来临时造的诺亚方舟。人类用卡片封装世界。

依然拿《诗经》举例,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因为所处角度不同,你我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理解世界。比如一位编程大师之于编程新手,大师发明新的抽象世界的编程语言;新手面向过程编程,只会按照世界当前展现的逻辑来处理 1+1=2。

同样,一流作家与写作新手也在不同世界处理文字。一流作家不是在字词级别进行抽象,而是在组块、组块、组块层级进行抽象,观察世界。为了解释这一种抽象,我已经给各位同学介绍了大量认知科学术语,比如「框架」、「意象图式」、「基本层次范畴」、「空间隐喻」。当记忆外部化与概念具象化,最终就变成卡片。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你可以利用信息抽象级别更高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你可以用卡片来封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写作新手写不出这种句子:

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沉香屑》

从此,这个世界因此属于你。你不再飘零无所依,整个世界都安坐于心中。

img

时空变形,创作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用「最小」去降低预期;我们也知道用「卡片」去封装世界;然而,我们依然会发现,有的世界稳健可靠,趣味洋溢;有的世界乏味无趣,无聊透顶。多数人的世界是从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一路到重点大学,最后进入重点机构。这是人类进化带来的习惯社会规范。但有趣的人完全偏离了这一套社会规范,最终创造了自己的意义。

如何创造意义?—— 时空变形。文学是人学,语言是对生活的映射。肉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修辞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时空变形为什么如此重要?当你还在妈妈子宫时,你就学会了容器隐喻;剪掉脐带时,你就掌握了联系隐喻。世界万物,空间先行。只有空间隐喻是不需要进行认知加工,你的肉体已经告诉你什么叫做空间。然后基于空间隐喻延伸出一切隐喻,我们借助隐喻来理解世界。

你所习惯的时空相处方式构成了你的安全感来源。成年后,你甚至完全忘记了这套东西的存在。然而,伟大的作家并非如此。正如海明威调侃的一样,「伟大的作家必然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伟大的作家童年时往往与正常人不一样,从而成年后更容易诱发出不一样的「时空模式」。比如,普通人习惯的比喻是用具体的来比喻抽象的,但张爱玲善于用同一类东西比喻同一类东西: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三年五载是一个时间范畴,一生一世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它最终构成了一个优雅修辞。你看,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这就是意义。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金锁记》

恐怕没有人想过可以用太阳来比喻明月,但是张爱玲善于熟悉「时空变形」这种手法,她用反常的比喻,即太阳来比喻明月,这样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好处呢?当你读到这样的句子,大脑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认知加工,即使你细细品味这个句子,它逻辑上有问题,但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它就是一个奇妙的修辞,就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意义。

img

小结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中国,一个忧伤的国度。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 这是李白;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 这是白居易。即使是李世民,也曾叹道: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我们的欢乐,总是与忧伤同行。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正是文学,将忧伤处理为美,最终流传在篝火旁,酒肆间,书香上。

感谢各位同学一路相伴,预祝大家人如玉,笔如神。■

写作、诗歌、文学……它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如果将它比作莫个地方,它是混沌的、是迷茫的、是不可名状的地方——连大概是什么样子都描摹不到,它是一种诡异的存在,可能,那就像是那传说中的天空之城。

直到两个月前,阳志平老师递过来认知写作学的地图,我便启程了。

前行的动力

阳志平老师在旅程伊始叮嘱:人总会高估自己,以为八周的旅程都能走完,经验显示,大部分人在第三、四周就开始掉队了……

幸好,我在旅程前半段保持较高的笔记输出,同伴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说,「没有秘诀,就是每天安排 3-4 小时的来学习前进呗。」

我也曾问自己,「这样的节奏能坚持住吗?是什么内在驱动我?」

最后得出的答案:「因为我是个文盲呀!」

没错,正是被开智学堂光年级别的知识鸿沟震撼,才想着去缩短银河般遥远的距离,我极力泅渡,告诉自己,保持低姿势学习,不怕露怯,不怕丑媳妇见公婆,也不关注赞扬(有幸得到阳老点赞,内心那是很燃哒!)。

如此的客观认识,让我没有落下队伍,度过了前三周。

然而,这种自我驱动还是过分关注「差距」,是一种为了减轻自我要求的苛责而做的努力——你水平太差了,连饮水机位置都坐不上。这种驱动会在前期非常有用,跟打鸡血一样,恨不得一天都不睡不眠,都用在学习上。但当鸡血用完之时(开始了解一基础知识后),就是自我驱动减速之日,导致我在第六、七周的输出开开始减少。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衷,而我不是,我的初衷已经完成,我需要寻找新的初衷。

寻找飞行石

天空之城能飞翔在云层深处,原因就是飞行石。找到飞行石,我就可以找到天空之城,可飞行石存在于万物之中,且过于零碎,不被人们轻易发现。有了认知写作学,我发现了无数的飞行石。

最小知识

最小知识是块巨大的飞行石。成年学习是个难以量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行为。如果你在一开始你不确定收益,极其容易行动瘫痪,导致竹篮打水。「最小知识」这块飞行石集合了「自我决定」、「自我教育」等石头的力量,让你在学习后期依然有飞行的力量。

时空变形

「时空变形」是块多姿多彩的飞行石。它让我保持有如孩童般的好奇心,让我看到世界的美妙。无论城市漫步,还是阅览图书设计,无论观影读书,还是思考人生,「时空变形」之石极大提升了我的审美,让我可理解美感的源泉。心生好奇,龋龋独行自然也能望见繁星的美好。

修辞感觉和修辞认识

「修辞感觉和修辞认识」是块奇异的飞行石。它不同于其他的飞行石,它就在那里闪着奇异的光。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我想,不是所有的感情会成为婚姻,不是所有的电影都称为英雄之旅,不是所有的辞格,都可以称为佐藤信夫的修辞吧。佐藤信夫的修辞都指向着一个规则:创造新型感觉,一下子就将人类历史上的辞格范畴化,即世界上只有两种辞格,能创造新型感觉的和不能产生新型感觉的。获得「修辞感觉和修辞认识」的飞行石,我前行的速度似乎更快了。

天空之城

曾一度认为写作天空之城不存在的我,终于在认知写作学的指引下,借助奇妙的飞行石,探索整整两个月后,看见了,看见了,它就这样浮游在云层深处。

写作,那座漂浮于云层之上的天空之城,是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