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早我遇到一份鸡蛋灌饼,它被一个黑衣青年提在手里,它把我拉回六年前的日常。

每天都是一身黑色,搭一双时间做旧的军靴,沉重的双肩背包里几乎装着所有家当。每天快步走出小区,路边买一份冒着热气的鸡蛋灌饼,和着一杯微甜的豆浆几口吃下,只用两分钟平息掉胃部的所有不安。

每天在公交上,用诺基亚的小屏幕看存好的小说文档,欣然应邀进入另一个世界,每天的旅途都不同,每每被报站声打断,都发现被遗弃在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

习以为常的日子里,总会出现这样的时空错位。会因一阵雨想起西湖上的涟漪,会因一阵大风想起大连的海边,会因一片通透无云的蓝天,想起与北京城的第一次邂逅。

2

动漫《日常》里说:「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日常总是过度真实、过度复杂,能从中抽离自己、审视自己,方可解脱。

在这门课程里收获的,是眼光,复杂故事、层级有因、多者异也;收获的,是跳出,不在五行中,没有既成答案,在新知面前人人平等;收获的,是寻找自己人生支点的启程,不知自己的人生是否会从此改变。

> 阳光碎片图

那些我们毕生苦苦追寻的答案,都被打散成碎片,藏在生活里。太多书籍、电影、鸡汤,试图将答案直接告知我们,而我们的大脑又是如此容易满足,得到答案的一刻,便误以为已然得到,而无需再去探索。我们不知道,这份充满谬误的满足会埋下多少失望和挫败的种子。

3

用创造性的方法,才能过创造性的一生、偏移的一生,用简单的模型构建人生故事。

可以用多少个角度看待未来?

未来可以是光明的、广阔的、无限的、美好的、明朗的、值得期待的 ……

相对地,未来也可以是未知的、黑暗的、灾难的、虚无的、充满死亡的、不足挂齿的 ……

任何一个成为支点,都能撬动一生。可以说,课程中每一位阳老师提到的牛人,都在围绕自己的核心支点起舞。

「用你的视角,去重新定义这个世界。」成了这九周时光里不小的奇迹。于我,认知写作学是一次优雅的转向,我转而去寻找一个支点。

4

电影《邮差》里,邮差向聂鲁达发问:「所以整个世界对于其他事物都是隐喻?」

单单看「隐喻」这个词,似乎有一种宿命感,人生只是隐喻之上的一次演算,一次绽放,或一次轮回。

看同学们的作业,不同的逻辑、背景、文风、情感,感叹这参差多态的美丽,好奇这九周的经历,会在之后的生活中释放出怎样的能量。

隐喻之于人生,正正激发了人生的多态;写作之于人生,试图记录和感怀这无限的可能。

附课程回访

1. 你参与课程的初心是什么

好奇如何将认知与写作结合,也想更有效地用文字表达自己。

2. 你在课程中最大的收获是?

理解时空模型,促成底层改变;找寻人生故事的隐喻、支点,演绎靠自己

3. 你认为认知写作学三年之后对你依然有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得以重新审视日常;计划虽可靠,而人不可靠

期待和什么样的新同学一起学习,你将给他们什么帮助?

只要你期待创造一个奇迹,探索另一种可能,我一定竭尽所能

4. 给即将参与课程的同学一点建议

一定要坚持的最后,否则就是失败者;明确你的目标,比如,我计划写本书,我想改进写作方法,我想深入理解更多认知科学知识。

1.

我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写作的了。

我希望你能知道得跟我一样早。如果不够早,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是不会晚的。如果想写,那就拿起一张柔柔泛黄的纸,拿起一只用得顺手的炭笔,在自己想开始的时候——西移日影下,明丽玻璃窗里,宽大书桌后,等雨停的便利店,或是下午渐渐腾起寂寞的咖啡馆——无论是什么时候,抚摸着纸张,一点一点,沙沙地开始。从写下最初的开头。直至写下最后的结尾。虽然当中会夹杂着发现宝藏的喜悦,会有失去成长的怅惘,会有艰涩芜杂的痛苦,但是,等到亲手给每一个故事写下「完」字,那一瞬间的快乐,是一顿饱餐之后的餍足,脸颊上眼睛里,会闪烁着熠熠光芒,那是向全世界张开怀抱的喜悦。

当然,也有时候,写完了之后反而会感觉一种空虚。一个人在网络上机械般地闲逛。想把没说尽的话再说一遍,想把说过头的句子再揣度一遍。想把故事发给每一个知音好友,想为他们说出的每一个闪光击掌。

2

如果你体验过这种感受,那么我会为你道一声「恭喜」。

如果你没体验过,我实在是会奉劝你体验一次。

3

要说结识开智、成为老阳的学生,我觉得应当可以用「缘分」二字来形容的。

2016年年初,我的写作陷入了停滞。
不知道为什么。往常我都是在三万字左右卡文,咬咬牙扛过了「30页诅咒」,后面会写得顺畅一些。这次不幸些,我卡在了七万字。 卡文之后,我尚觉得平常,不觉得难以忍受,听之任之。每个写作者都有脑袋里逼不出些些字句之时,这种事情,急也急不来。

我在文字场上如幽灵一般晃荡了两个月。每次打开文档,拉到最后,看着光标闪动,切开页面,再叉掉。
——是自己功力不够,我要去加点技术。

我不能被动面对卡文,不能坐着等待缪斯。于是开始啃写作类的书籍,《小说写作教程》《经典人物原型45种》……

——既然在电脑上的写作让自己感觉压力山大,那就最简吧。我回归原始,用道林纸+自动铅笔,写一篇一篇主要情节之外的小短篇。

后来偶然一日,在微博看到一篇干货密集的文章。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加了公众号,在深夜把《文心书话》一篇一篇看下来。

缘分吧。我卡文了,忽地有个人以另一个角度审视文学、审视写作,并且审视得非常有道理。

比方我原先一直使用的Word,设计不合理,专心输出时却要分心于排版上。而我一页接着一页,从开头捋到结尾,超过了自己的认知负荷。完美详细的大纲反而会阻碍输出,大脑会觉得已经写完了。大脑是个吝啬鬼,能偷懒时就偷懒……

这些都是有解药的。弃用 word,改用 markdown 。习惯卡片写作。放弃大纲,快写慢改……

除了这些,还有一整套学习习惯系统、创造系统:刻意练习、WOOP、卡片管理、最小行动……

——简直就是给自己来了一次系统更新,像蝉蜕壳,鸟换羽。拍拍翅膀,凭借着好风一下子上了青天。

4

从前有个少年,他住在山阴。夜里,忽然下起了大雪。雪片擦过窗纸,一片沙沙的声响。雪声惊扰了清梦,他打开房门,酌起了一壶酒。四望皎然,而他与漫天大雪独酌。拂衣起身,他咏起了左思的《招隐》。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诗句涌出,记忆中的知交渐渐随着雪飞而飘入心头。他想起了戴安道。他住在剡县。几百年后,有个爱喝酒的谪仙诗人,做了一个梦,写下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而他的好友戴安道,就住在「剡」这个地方。

他想念安道。想念过去的时光。——在这个雪夜,我十分期待朋友的相伴,安道是否也在对着满天大雪,想着我的到来?

他立刻就坐小舟去访问安道。没有什么缘由。就是下雪了。

一夜。当他到达安道门前,天空一片雾蒙蒙的白。世界将从沉睡中苏醒,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他缓缓到了门前,看了一眼,转身命舟子摇橹回去。

——你到了戴安道门前,为什么半途而废?

他答,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一夜的大雪,这一夜的清景,这一夜尽兴。水声拍打行舟,有人叩舷而歌。

这兴是兴趣,这兴是动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至于见不见戴这个结果,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一叶小舟停在渡口,你是否被「兴」所引,而登古渡、上兰舟?——舟行水上,天光云影里,歌声越过波纹,飘过大雪,荡漾在两岸白茫茫的山野里,渐渐行向远方。

如果我想对加入认知写作课堂的朋友们说一句话,必定是那一句,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附课程回访

你是如何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难啃,当时课程泰半,也是比较松懈的时候。我没看完就写作业交这本书的读后感了,打开电脑对着屏幕开始挤字句,好不容易把句子汁子挤出来了,看了看大家提交的作业,都好有意思,立马又在读书笔记之外撸了一发千字文爽一下。嗯,同侪压力很重要。结果后来几个妹子都喜欢我为了爽写的那篇《风劲》,嘿嘿,开心。

为什么选择担任教练?

想再学一遍认知写作学。第一次学还有很多没有吃透,也想过来蹭蹭同侪压力,也可以把自己学习时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想认识一些才女妹子,想认识一些有才的汉子妹子,享受共同创作、交流想法的氛围。

期待和什么样的新同学一起学习,你将给他们什么帮助?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人更容易坚持下整个课程,输出强度也赞赞哒。有些人把作业当做任务,有些人把作业当做创造,我当然期待后者。要是我挥舞着小皮鞭的小羊才吃草,我比较喜欢那些自动把自己喂得肥肥的小羊。

我能给你的帮助不过尽力解答、维护一个坚持输出的环境。希望新同学能是成长型的小伙伴。和这样的小伙伴在一起我也感觉非常开心,就像游鱼回到了水,惬意而自适。

给即将参与课程的同学一点建议吧

认知写作学书单应该不日发布。在课程前,尽量能读完两本相关书籍。

输出!输出!输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千万别觉得「压力好大TAT,落后也没什么」。很容易自我麻痹,一不小心就捐了学费。认准优秀同侪,亦步亦趋地跟着,整个课程下来,总会有所收获。要看见成长的自己。

> 作者图

认知写作学课程二期的落幕将近一年,陆续有朋友跑来问我:「这个课怎么样?」我自然会秉着真诚而实用的友谊精神,列举出一二三四五。譬如:

能建立起一种良好而有效的学习习惯啦,更加能读懂小说能懂得作家的心意了;还譬如,这门课开启了我对认知科学的兴趣;最实际的,上这个课你很难松懈下来!而只要足够坚持,还是很有可能把学费赚回来的……

这么说着也没错,但总觉得,还是有什么没说的,萦绕不去、又难以描述。

大概是 2007 年,我就读到了阳志平老师的网志,虽然完全读不懂!只是觉得酷。那还是 Blog 遍地的年代,同时期我订阅着阮一峰、和菜头、小道消息、多背一公斤、还有白云 Rita 的「一天一点创意」……当然,那时候的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隔着网络探头去看世界的懵懂年轻人。

> 阅读图

如今,舆论环境、传播形态、甚至连受众都不一样了,这群人却依然在写、写、写。AI 已在捉对作诗、创作 IP 大作,人工智能写得远比我好,为什么还要写作?原因也简单:因为「想」写作。能够去践行心中「想要」,并有机会去锻造、去精淬,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一份礼物。那些人领受过这份礼物,由心照不宣的引力聚合——就像我们今天这样。

有一种要找到同伴的隐形线索,会起作用。毕竟,几年后,我与这群会参加「中文网志年会」的人发生的种种交集——或成为朋友、或成为同事、或成为学生——是当年那个在宿舍的台灯下读一篇篇博文的我,未能想象到的。除了「引力」,我没有更好的解释。

终于在写作课上见到了心智工具箱的那位神秘的「黑客」博主,我讶异于他的憨萌外表,随即被挟裹着魔性口音的智力风暴、通衢交错的知识迷宫所服败。

> 房屋建造

如果「写作」是建造一座房屋,那么平日的文字训练,就是在做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的工作——文采、修辞、风格;认知写作学的野心则更大,它想让你也对建筑内部的钢筋结构透视入里、了然于心——洞悉作家锻造语言文字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这几者合体、加上阅读者的联弹,方能共鸣出一曲流传人心的故事之歌。

如今,你已经站在这座知识小迷宫的入口。尽管我曾走过一次,但是不代表第二次、第三次依然会选择同一转向。和你一样,比起循矩,我更偏爱探奇。

让我们一起把它当作全新的起点,一次你可以亲手去锻造的体验、一场全心去追寻那一份「礼物」的旅程。

附课程回访

这门写作课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这门课一方面很「文学」。我发现自己开始很愿意去亲近古诗、小说乃至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一方面它又挺「科学」的,无论艺术或科学,都是心智的表征。

给即将参与课程的同学一点建议?

1、会有大量的专业术语风暴向你席卷而来,不要慌,先 hold 住。你可以用印象、为知笔记、纸质卡片之类的小工具,将术语一一封印在卡片上。选取比较有感觉的,去查相关书籍或是维基百科,这样一点点攻克。坚持寸进蚕食,一段时间后卡片可以被连缀起来,蔚为大观。

2、每一周都会有一个作业,像对待隔夜菜那样,及时完(清)成(库)它(存)。不纠结于精细度。这其实是本人纠结的点,没写完的笔记传出去,会不会损坏羽毛~

遇到这种心理上的待克服,我通常这样解决:找一个稍微陌生的环境、手边除了写作业的电脑之外什么东西都不要放、有限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将它搞掉(通常是午饭前一两个小时)

3、上课期间可以读读/重读文学作品。当然,你是来不及的…… 好好羡慕那些(文学)家底殷实的同学吧!

4、搜索志同道合的同学,增加交流的机会。线下刷脸在我看来是蛮必要的。

最后,学习收获一定是和输出成正比的。

> 作者图片

啾啾鸟鸣,春意闹人,白云山畔,溪水潺潺,浇灌出几株桃花,开出佳璐称之为「艳俗」的颜色。艳俗也盖不过晴空下的快意,游人拍照留影,多年后,翻看春风微拂中的笑容,自己留下的时间缓缓铺开。

创作者用另一种方式留住时间。从《诗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春溪缭绕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到海子的「与桃花骤然相遇/互为食物和王妻/在断头台上疯狂地吐火」…… 两三行字,带动唇齿间韵律的搅动,脑海中画面变得鲜活。好的文字,在时间长河冲刷下,留住你的历史。

最早看到阳老师的文字,在 2014 年 5 月,伴着他的博客写毕业论文。《青年有大梦》和《儒家有士》两篇,让我一见入魂。之后《文心书话系列》,在冷气时常失灵的办公室,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北京七月的午后。我相信,网络另一头,会有无名青年和我一样,被这样的文字反复敲打。

写文章,人人都会,行动简单。坐在桌前,用笔在纸上从左刷刷写到右,敲键盘在屏幕上看着方块字从左跳到右,三千字足够覆盖绝大多数文体和风格。只是我们偶尔写作,为什么提笔无言,盯着屏幕手指僵成化石。

中学上语文课,坐在教室面对无穷无尽的改错字、改病句、理解中心思想,常常翻书看古诗词,只觉得它们读起来有大口饮水般的韵律。放学到家,想每天写日记,好多天,等到一天结束,在绿色硬壳本上写「 2005 年 10 月 15 日,一切都好,不缺烦恼」。

> 古诗词图

现在上完认知写作学,写得更多更好,只是打开电脑里几个文档,会看到屏幕上寥寥数行,不成气候:常常是气动山河地坐下,打开文档,憋了许久敲进:「长期习惯大于方法论,不纠结于一两天的成败」,关闭退出。我们在中文世界长大,为什么写起文章还是如鲠在喉?

人类在远古时代,围坐在篝火边,相互梳理毛发已是过时的社交,讲故事流行起来。人人都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却不容易。那时候,部落里脑袋最大,会讲最多故事的人,成了巫师,不用进贡、狩猎、参军。拥有内核故事,也就拥有话语权。相比口语,文字语言在人类进化晚期出现。古代社会,大部分人不识字,少数通晓文字的人,在庙堂、宫廷、书院,书写多数人的命运。

我们从原始脑进化到现代脑,并不是像程序写入硬盘一样,将原先的程序抹去;而是在像在国道边新开一条高速路,新旧两条线路并排行驶。写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持久而精细的训练才能习得。

传统写作训练,重在归纳法总结技巧,是低效的。这类书往往总结出作文十法,十大准则,仿佛记住了十法,就装备了全身秘密武器,关键时刻从怀里掏出飞刀。只是人的记忆组块有限,如果不精细编码,刻意练习,一个技巧都难以炼成,谈何十个。

就算你对种种技巧,心领神会,了然于胸,这种将写作各个部分割裂开来的分析式方法,写不出心流。写作不是解一个个题目,将题目逐一解完,结果加在一起就成好文章。好文章像山泉,从内心流淌而出。

> 山泉图

如果写作是门技艺,技巧只是术,每个人的术会不同。你用得熟练的技巧,其他人不会都觉得称手。如果说背下写作技巧,用的是记忆和运算,是为写作而写作的行动。认知写作学让你懂得,更多时候,还有跳出写作体系之外的行动,将种种情绪、心血,内化成笔下锋芒。

你会看到认知科学、行动科学与中国古典文论的融合。从理解作家开始,我们登上写作看似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手可摘星辰:写作是否有大一统而简洁优雅的模型,让各种文体文风信手拈来?我们见过千万故事、听过无数传说,日光之下无新事,它们是否都在重复述说一个故事?想练习写作,有没有高效而又可以长期坚持的行动?这些迷人的模型、故事和行动,是认知写作学给你的内核,但它们比不上阳老师自己所说:

认知写作学不能帮你写出「点火樱桃」这样的千古名句,却可以帮你去理解写作背后的美妙与文学为何是人生的关照。

有朋友说上完课,自己开始能读懂小说,也有人说自己更能欣赏流行歌词。同样三千字,为什么有些组合更美?科幻小说《诗云》中,克隆李白试图用量子计算机遍历所有汉字组合,写出宇宙中所有的诗词,包括所有以前写过的和以后可能写的,这样超越李白的巅峰之作自然包括在内。人工智能高歌猛进,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机器会取代我们。

> 诗云图

语言也是故事、思维、模因,越在强科学时代,越需要斩断时空的文字来焕发人内心的善和美。星辰起落,好的作品,是张爱玲、钱钟书、纳博科夫、阿西莫夫这些璀璨作家书写的集体记忆,是他们留给人类的馈赠。

一年又一年,壁画上刻出灼灼桃红,诗歌中写下依依柳绿,十年又十年,我们成为独特有趣的个体,写作是留给自己的最好馈赠。

附课程回访

你参与课程的初心是什么?

2014 年 5 月看阳老师博客,没有感受到技术类文章的能量,但隐约被行文中志趣感染,不断受到脑力的激荡,后来才意识到自己走到了更精彩世界的门边,就差一个声音,一脚将门踢开。七月北京闷热的午后,在办公室顶着涔涔的汗渍,看《文心书话》系列,我们平常的字、词、句、段原来背后隐藏这样的原理。而后日子自顾自走过。

2016 年看到二期招生贴,报名时不清楚课程内容是什么?只是对心理学有些兴趣,当时已经在 Coursera 上跟了一期《社会心理学》。看到和心理学有关,想一探究竟。之前看博客文章时的那个声音,也开始在心中响起。填表、报名,一切顺理成章。

你认为认知写作学三年之后对你依然有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从小到大的语文教育,没有教会我如何去真正欣赏文章。坐在教室里,面对无休止的改病句、填成语、归纳段落大意,常常翻看书上的诗词,觉得它们不光用来看,还用来读,唇齿间默默挪动,比课本里其他文章好看,比说话顺口。后来在认知写作课上,我知道了这是信息组块奇妙的结合,加之中文音节的韵律,让诗词如此动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短短十二个字,六个普通的乡村山野信息组块,创造出别样洞天,韵律苍劲,文气跃然纸上。更多中文世界的创造者,如王小波、张爱玲、钱钟书、王维、韩愈、苏轼、庄子,一代又一代地给我们留下馈赠。

> 明月别枝惊鹊图

这些美好的中文,现在只有少数人因机缘巧合、或天赋使然,才知道欣赏。文学鉴赏似乎是庙堂里的奇门遁甲。李安在拍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接受采访说:当身边的信息充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美感。不需要新技术,只需要新的思考路径,文学中的信息也涌现,充满你身边的空间。

认知写作学给我装配上新的感官,几年、几十年,用三个月时间学写作,用更漫长的时间体会身边的美。

参与课程最大的收获?

无用之写作。一直以来,语文作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工作报告,我们为完成任务写文章。这样的写作,大而无当的词句搭配、干瘪套路、生硬的模板,充斥在字里行间。写文章成了一件头疼和需要拖延的事情。

认知写作学上最大的收获是,写作不再是为了实现功效或目的。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功利和算计,会足够的多。无聊的人生,像报告模板一样。有趣的人会偏离规范,创造自己的意义,活出自己的精彩。写作可以是创造自己精彩最容易的方式,你不但给文字以新鲜生命,还赋自己生命以意义。收获带来的行动是,决定多写也正在多写。没有每天都产出,但用写作代替了很多消遣。

给即将参与课程的同学一点建议

练习知识点。课程融汇贯通了认知科学、行动科学、中国古典文论等多方面知识,每周课放出的信息量一般人难以短时间消化。不少人会被眼花缭乱的新术语、从未听说的新理念轰炸。信息过载的时候,不用沉迷于一个个的概念。在维基百科或参考书上查出了几十个术语,不如将一个知识点反复练习,直到内化。

坐下来写。写作课上你会碰到下不了笔的小作业。比如民国时清华自主招生的语文题,比如赋物件以生命,写个故事,这些主题需要写得脑洞大开,说是创意文案也不为过。没有思路也没关系,因为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史蒂芬金说他自己写小说时,要不敲键盘写出来,要不坐在那里四个小时什么也不干。你可以不学他对自己这么残暴。写不出来时候,先做其他事情,或者放松一下,走到新的环境活化思维,几个小时回来之后再想。

这篇文章专门讲述认知写作学的创立故事。2015 年,阳志平老师开写作课招生,但由于阳老师读书太多,知识面实在太广,想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成一体,于是顺势成立新学科——认知写作学。创立新学科有难度,很多问题需要思考解决,直到 2016 年,阳老师才把思路理清楚,给大家呈现一门完整的学科。

img

1

2015 年的 7 月 4 日,认知写作学第一版诞生。那天晚上,我写道:

今日讲完「修辞感觉」,「认知写作学」融会贯通,终于自成体系。可以说,认知写作学发源于今日。感谢各位学员与历史上伟大的学者、作家。正是站在你们的肩膀上,一个崭新的写作流派今日成型。敲下「修辞,作为人生意义」,顿觉海阔天空。

创立认知写作学,实属机缘巧合。它是灵感驱动,应运而生的学科。2015 年初夏,新同事入职,培训认知科学入门常识与写作技巧,向不同的人讲同样的知识点,重复繁琐,索性开门招生。在 2014 年撰写《文心书话》时的思考,结合 2009-2014 年期间的广泛读书,我写下了认知写作学第一版提纲,它沿袭《文心书话》而来:文气、文心、字句、修辞与篇章。

在 2015 年夏天之前,我从来不相信自己有教学天赋。毕竟,我是从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但是又临阵脱逃,没有当老师的一位逃兵。一者是极品宅男,不善与人沟通;一者湖南口音严重,甚至高中时,因为一首关于口音的诗歌荣获全国大奖,导致一直将口音看做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比起我所推崇的各位大家,如顾随、宇文所安、纳博科夫,我清楚差距所在。所以听到师友夸奖时,我多半是不自信的。为了对得起第一批学员的学费,我想,那么就索性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家多讲一些抽象级别高的知识。于是,每周修改讲义到凌晨二三点,往讲义中添置了一批又一批经典参考书目;而每周六下午的直播,一口气讲授三四小时更是常事,甚至有一天下午,一口气讲了六个小时,同学们或在我的书房,或在网络那头,听得全神贯注,兴高采烈。

2

终于,到了 2015 年的 7 月 4 日,讲完「修辞感觉」这一章,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熔于一炉。从此,认知写作学正式诞生。

怎样才能称之为一个新的学科?一方面,新学科一定有自己的核心命题,这个核心命题十有八九是之前解决得不太好的。认知写作学,从认知科学出发,结合叙事学、语言学、文学等相关学科,解决写作背后的原理这一难题。

另一方面,新学科一定有自己的创新术语体系。这套术语体系需要不同于历史上既有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称之为新学科。认知写作学的核心术语是:最小卡片时空变形。围绕这三个核心术语,下面又有一堆二级术语,用于支撑认知写作学的骨架。

先看看「最小」——万事万物,最小先行。在它下面有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 等术语体系。接着看看卡片——一切皆卡片。在它下面有框架意象图式基本层次范畴空间隐喻等术语体系,同时,还形成了一个重要推论:

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修辞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最后,再看看第三个核心知识点「时空变形」—— 时空变形,创作意义。在它下面包括远距联想基于感觉的时空变形基于文化习得的时空变形时空隐喻基于故事的时空变形等术语体系。

3

术语连接术语,慢慢地构成一个新学科。新学科在诞生之初,有什么特点?首先,学科不同于故事。认知写作学二期有位演讲教练同学,他一直有个疑问,我为什么不用更轻松、更活泼的故事形式来传授知识?因为如果用故事形式,需要延长四倍讲课时间,才能讲好。一个 18 分钟的 TED 演讲,它往往只会给你一个术语,才能让你深刻地理解这个术语。但是创造一个新学科的时候,更多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前人如何研究这个问题,我现在有什么新的洞察和贡献,新的术语和别人有什么区别,摆证据讲明白。

其次,新学科是不成熟的,看一个新学科的生命力是看其解释力与预测力。在一个新学科诞生早期,很多结论,有的已经找到了证据,有的还没有找到证据,留下大量空白待填补。比如 2015 年第一次讲授认知写作学时,我提到人类大脑远距联想能力的不同和脑区的不同有关系,但是手头没有相关证据支持。这就是一个空白。到了 2016 年版的认知写作学,我发现了新证据,就此补上空白。

同样,2015 年版的认知写作学,人类的三个最小故事人类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但是普遍讲不好故事,当时并没有答案。最终在 2016 年找到了答案,同时得到了来自电影学和翻译学的支持。这就是创造的乐趣,你在玩一个拼图游戏,补上那些若隐若现的人类知识体系的空白。

最后,科学不同于经验之谈,它一定可以复用和推广。学科的基本命题可以证伪,并且可以通过第三方证据得到验证。无数文学大师都会谈论写作,它更局限于个人经验,很难复制和推广开来;而当你理解认知写作学整套逻辑之后,却可以反复应用它。这就是科学与经验之谈的区别。

4

认知写作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最接近认知写作学的是认知修辞学、认知叙事学、认知诗学与阅读心理学。

认知写作学与认知修辞学的区别在于,它没有遵从西方修辞学的传统——修辞以立其真;也没有遵从中国修辞学的传统——修辞以立其诚;而是师法日本,推崇修辞以立其感,提倡文学帮助我们创造人生意义,重新发现世界。

同样,认知写作学没有采用任何认知叙事学的观点,而是直接采用了它的上级学科——叙事学的经典概念:最小故事。与认知诗学的区别是,认知写作学放弃了认知诗学的传统,直接采用元话语、计算语言学、篇章结构学来分析文本篇章。

最后,认知写作学与阅读心理学的区别是,它放弃了实验心理学范式,只采用了心理学中「文本扫描」、「工作记忆广度」 少数几个术语,更多采用的是偏人文主义的 「文本细读」、「经验主义举例」的范式。试看一个例子: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三年五载是时间范畴,一生一世也是时间范畴,它最终构成了一个优雅的修辞。你看,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这就是意义。再看一个例子。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川端康成《雪国》

你看,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多美!我想,鲜活的文本远远胜过罗列术语。这也许才是创立认知写作学,坚持文本举例,放弃实验心理学范式的初衷。

5

如此众多学科,怎样将其统率在一起?当时恰巧交割完毕一笔千万风险投资,气势旺盛,灵感爆棚,同时在一百多名学员的互动下,终于借助于多年阅读经验,将其融会贯通。以下五个原创洞见,是认知写作学的最大贡献。

第一,认知写作学采取「人类是承载基因与模因的机器人」作为主线,将作家看做制作文化模因、第四种心智的特殊职业。认为写作之难,难在逻辑、文采与故事三者。为了获得超一流的文采与故事,仅仅动用「算法心智」还不够,必须动用大量「自主心智」。作家作为「反省心智」代言人,是人类良心。

第二,认知写作学将传统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如叙事学的研究成果,统率在「基于感觉产生的远距联想」与「基于文化习得产生的远距联想」之下。为了提高写作,训练逻辑、文采与故事,其中基本矛盾在于组块与远距联想。

第三,认知写作学将写作的逻辑,统率在认知科学四大原理之下,尤其是「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4*5 原理」。从此,写作逻辑一目了然。任何文体任何主题,都可遵从,且必然遵从。

第四,认知写作学参考 TRIZ,将写作看做一种语言在时空中的自然涌现。既然是时空中自然涌现,那么,创新的涌现同样会遵从创新算法。因此,认知写作学借助「卡片写作」,采用「这里 - 那里 - 这里」等结构来获得立体的时空观,从而掌握了任意写作场景均可通用的写作窍门。

第五,认知写作学依据人类的常见时空模式,在日本修辞学传统基础上,整理了时空变形的具体技法。同时从「修辞以立其感」出发,结合中国儒家传统与行动科学,将认知写作学上升为心灵哲学的一种。

6

逻辑、文采与故事。文采,也翻译为辞格、辞姿。它是修辞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什么是修辞?所谓修辞,就是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如此,偏离规范,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伟大作家不仅自身的生命生动有趣,且能塑造千古流芳的有趣,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一个有趣事实是西方对人生意义最困惑的时候,往往是修辞学最没落的时候。反之亦然。在今天这样的强科学主义时代,人人都推崇逻辑与故事的力量。我们却忘记了文采的力量。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辛弃疾写的。「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这是几千年前的日本诗人小野写的。你会发现,时隔千年,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字都读得出来,千年前的情感依然会击中你。这就是汉字之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文学事实上不注重逻辑的说服。试看张爱玲的一个经典结尾—— 「生命自顾自地走过去了」。假如是一个注重逻辑的 IT 评论家来写这个句子,他怎么写?他会写「一只猫走过去了」,这是 IT 评论式写法,但是张爱玲的写法和很多人都不太一样,她把这猫比喻成生命,它是主语——「生命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有点寂寞有点忧伤。

7

所以说,文学经常强调的是寂寞与忧伤,这和绝大多数人理解不一样。人们以为:写作是帮助大家去说服别人。其实不然。写作意义,无用之用。就像《死亡诗社》所言: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样一个重商主义时代与强科学主义时代,我们几乎完全忘记了文学之美。但是我偏偏不信邪。在快餐文流行的今天,为什么不能重寻文学之美?2015 年夏天,连续 9 周熬夜写讲义,参考书目 200+ 与一手论文 100+,整合来自认知科学、叙事学与语言学等十个学科的精华,与 100 位超级棒的学员一起,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派。迄今,认知写作学授课 600 + 学员,撰写讲义 42 个,录制视频 49 节课答疑 27 周。

自此,认知写作学大成。

小结

银河哗啦啦倾斜而来,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落地作响,而我站在黑暗中,邀请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