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3 年 11 日,认知写作学课程四期启动,200+ 名小伙伴顺利入学,她们用 10 周时间从文采、故事、逻辑三个方面系统学习认知写作学课程。

课程前期,小伙伴每周输出文字小作业,课程后期,小伙伴集体组队输出视频大作业。大作业形式是讲述 BP(Business plan 商业计划)故事,要求将学到课程知识应到实际,用视频形式呈现。2017 年 5 月 18 日课程结业,各种有趣好玩的 BP 故事,频频涌现,惊喜连连。

课程团队根据综合评分,最终精选出 3 个最优作品以及 6 个优秀作作品。

本期为你介绍最优作品「老树新芽」,被采访人是项目主创李星星。

项目成果地址:https://v.qq.com/x/page/n0503hmubaa.html

Q1: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项目吗?

「老树新芽」是老年人的故事平台,收集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以及生活经验编成故事发布,选优秀的故事进行推广,打造老年 IP。平台故事对所有人开放阅读,年轻人通过阅读更加理解老年人,并吸取老年人的经验,增进之间的情感联结。老年人通过阅读老年 IP 的经历激发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平台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由阅历丰富的老年人种下,在其他生命发出新芽。

Q2:「老树新芽」项目团队是如何组建的?其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我们团队总共有三个人,我(李星星),菟葵和阿杰。

我们三个组在一起是因为菟葵为课程笔记画的简笔画,她的画吸引了我和阿杰,我俩分别私信菟葵要和她组队作 BP ,于是菟葵把我俩拉在一起成立「组团打 BP 大 Boss 」。

菟葵有互联网项目经理经验,能统筹擅画画;阿杰攻药物研发,擅钻研和提问;我,职场小白做了一份强沟通的工作,擅长捕捉信息整合文字。菟葵负责产品逻辑和画图设计,我负责故事逻辑和细节呈现,阿杰负责提问和提建议,阿杰另一个重要职能是把沉陷热烈讨论的我和菟葵拉回正轨。

>

菟葵和我刚好都在做 BP 期间离职,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画图和改稿,修改越多越细,对故事逻辑、课程知识点理解得越深刻。如果没有大把时间投入,BP 也不会有最后呈现的效果。阿杰刚好在忙公司的一个核心项目,他总说这个 BP 主要由我和菟葵出力,但是没有阿杰参与讨论、提问和提建议,BP 进展可能没那么顺利。

记得我们三个一起线下讨论的下午,讨论完 BP 后又分享各自的工作经历,不知不觉已天黑。回过头想想只能说是缘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组合在一起神奇地创造了一个作品,不是亲情也不是工作关系连友情也不一定谈得上(大家还不熟)却凝结在一起。

BP 最大的吸引力除了赐给你神奇的伙伴,还给你提供一个契机自由自在地学习,纯粹地体验和探索学习本身的乐趣,不用在意奖励和证明。

Q3:你们为何选择做这个 BP 故事?

还未想好要构思什么产品和故事的时候,菟葵教 80 岁奶奶学画画的故事就吸引了我们,于是决定为老人构思一款产品,提出故事的主题不是陪伴而是乐趣,最小故事随之确定为「老人从等待陪伴到主动发现生活乐趣」。

产品功能、故事逻辑有了最小故事这个总体框架后,再精彩的功能,再生动的素材,如果偏离主题都要舍弃,以确保组块清晰、主线一致。在总体框架下的构思和修改,是一次又一次的迭代,避免了推翻重来。

Q4:做这个 BP 最大的感悟是?

庆幸我们选定了一个打动自己的 BP 主题,而不是容易完成的作业,结果证明打动自己的作品是最直接最充分的学以致用。虽然做 BP 的重心是写一个产品故事而不是商业价值,但以做出这款产品的心态设计产品功能,以打动投资人的心态写故事,以此为标准讲出一个有可能实现的产品的故事,做完 BP 的感觉是「这个 BP 是整个认知写作课的超级大升华」,之前懵懵懂懂的最小故事、人性、痛点、反常识和最小支点等渐渐地恍然大悟。

虽然这个产品没有做出来,但在脑子里实现它也足以振奋人心。路演前一天,阿杰感叹「我们的孩子终于要毕业了」,菟葵回复「哈哈哈,一把屎一把尿的感觉」。菟葵说她做这个 BP 都想去创业了,我做这个 BP 都想去当产品人了,阿杰说和我们一起做 BP 都不想做实验了。

Q5:创造这个 BP 遇到那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一开始阿杰特别担心我们完不成这个 BP 作业,因为我们前期一直在讨论产品功能设计,设想过做兴趣社群,也设想过帮老人实现愿望,后来又想出听老人讲故事,还设想做一个综合故事、兴趣和愿望(讲故事发现兴趣,用兴趣实现愿望)的产品。

可是着手写最小故事的时候,发现如果要故事逻辑清晰文字就无法简洁(面对 Slide 有限的版面而不是文档更能体会这种感觉),最终没有写下去。

还好菟葵这个时候及时提指出我们只能选一个点深挖,不能三个都做,后来选定「讲故事」。跳入了「产品大而全」的坑又跳出来,才理解最小支点是帮助你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另一方面,你越想大而全,越不可能引发改变。

只有让行动变得简单,才会吸引更多人行动起来,才更有可能实现改变,而一个简单的改变可能引发系列的改变。最小支点赋予产品现实意义。你的产品有实现的可能,你的故事也才有意义。

Q6:你们是如何构思这个 BP 的?可以详细分享一下吗?

老树新芽的故事选用了三组日常生活场景,分别是看电视、打电话、与遗像对话。三个场景非常普通,如果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虽然观众可以理解为孤独,但因为太熟悉没有直击人心。

预演之后,重新看之前的故事,发现故事的多处逆转依靠评论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没有呈现细节,没有引导观众看到老人的孤独、自卑与改变。其实当初选这些熟悉的场景正是因为细节触动了我们,但是在写故事的时候没意识到要把这些细节分享给观众。举三处修改为例:

第一组:

  • 白天和公园的老头老太坐着唠唠家常,晚上回家开着电视听个热闹。(改前)
  • 我怕冷清,白天去人多的地方转转,晚上只有开着电视,虽然也听不太清楚,但家里有个声音心里踏实。(改后)

> 图片 >

第二组:

  • 儿孙总是忙,家常问候之后也只有嗯嗯啊啊。(改前)
  • 有时候攒了一堆话想跟她唠唠,她又总是忙,听到她嗯嗯啊啊,我也就默默挂了。(改后)

第三组:

  • 老头子,这人上了岁数呀,日子就淡了,儿孙忙工作忙学业,咱就只能靠自己照顾身心,人们常说心有余力不足,可这心也跟着身体老咯。(改前)
  • 老头子,看着画册里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年轻真好!想做什么就去做,做不成也不怕,人老了就不一样咯。最近孙女劝我学画画,可我这么个老人能学个啥?(改后)

> 图片 > 截图

如此修改原则是:故事前面的铺垫每一张 Slide 都要表现一个痛点,故事后面的逆转每一张 Slide 都要回应一个痛点。

修改前不痛不痒的文字埋没了打动我们自己的细节,这些细节恰是观众也没有注意到的惊奇。你以为老人一个人看电视是孤独,听不清还要调大音量只为家里有声音才是真正的孤独;你以为给儿女打电话是孤独,攒一堆话想唠唠却说不上话才是真正的孤独;你以为儿女忙留老人孤身一人是孤独,人老了的怯懦与自卑才是真正的孤独。

这些细节虽然之前注意过,但是没有捕捉到,因为没能理解老人孤独背后的原因。我们假装要设计一个改变老人生活的产品,这个假装的行为教我们更好地理解老人。

Q7:制作 BP 故事过程中,你们感觉最奇妙的事情是?

故事不是按照大脑思考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写出来,是你在疑惑故事逻辑的时候,那个情节自己蹦出来刚好嵌入故事里,然后大脑才醒悟:我早该想到,或者我早就想到过只是没有用起来。

「那个情节」并不是无中生用,而是之前我们天马行空地讨论有用无用的东西时,它们就是开始游荡在我们的脑海里,当我们试图还原故事初衷梳理故事逻辑的时候,「那个情节」听到召唤就回来帮忙了。

> 图片 > 结尾

「老树新芽」这个故事,最后呈现的情节和细节都是 BP 一开始就讨论过的内容,可是为什么几经辗转反侧才回到故事应有的模样?我们察觉了故事,但还没有深刻理解它,偏离看似无用,反而提供了看故事的新视角。

如果没有这种偏离回来偏离回来的过程,好像王奶奶听齐白石奶奶的故事,照着爷爷画册学画画,分享爷爷的故事,然后找到一起创造幸福晚年生活的伙伴,就该这样顺理成章这样简单,怎么会有前面各种纠葛和偏离?因为我们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不是捡别人现成的,必定会遇到更多看起来没必要的弯路和坎,才能呈现一个别人眼中简单的画面。

如果没有经历这些弯路和坎,又怎么知道哪条是捷径?

作者:李星星;编辑:陈素封

2017 年 3 年 11 日,认知写作学课程四期启动,200+ 名小伙伴顺利入学,她们用 10 周时间从文采、故事、逻辑三个方面系统学习认知写作学课程。

课程前期,小伙伴每周输出文字小作业,课程后期,小伙伴集体组队输出视频大作业。大作业形式是讲述 BP(Business plan 商业计划)故事,要求将学到课程知识应到实际,用视频形式呈现。2017 年 5 月 18 日课程结业,各种有趣好玩的 BP 故事,频频涌现,惊喜连连。课程团队根据综合评分,最终精选出 3 个最优作品以及 6 个优秀作作品。接下来,我们先用采访的形式为你呈现第一个 BP 故事。

第一个项目是「开智部落」,被采访人是项目主创林浩涛。他的自我介绍是:HR/跑步教练,不安分的生命程序员,正在用 OpenMind 语言重写人生底层代码。

项目成果地址:https://v.qq.com/x/page/j0505ad04nl.html

Q1: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下开智部落 BP 吗?

开智部落是开智公司自 2016 年 10 月正式投入运营的一个商业项目,是一个成长中的年轻社群,但还没有独立的 App。

我们 BP 支点是创造者间的信任,基于此探索开智部落社群作为内部孵化器的可供性。将开智部落设计为独立的 App,并有两个产品功能,用故事形式为大家讲述产品形态。

开智部落 App 的定位为创造者社区,主要面向写作爱好者 & 青年作家、产品经理以及程序员三类人群,是由知识青年联接而成的人力资源高地,人是这个产品的核心。围绕着「人」做创业孵化,关键是「信任」,而作为创造者,主要通过作品、履历和所在的组织这三种信用背书来获得他人的信任。App 以开智独有的「卡片体系」作为基本单位设计,用户通过卡片展示和积累个人作品并进行互动。

在 开智部落 App ,创造者可以通过输出高信息维度的作品获得高信任,从而建立强联接,创造新产品。

在开智部落 App,灵魂选择灵魂,长板拼接长板,在联结中孵化新世界。未来,在开智部落 App 发生。

Q2:你是如何组建 BP 团队的?

我们团队四个人,因彼此间的信任联接到一起共事,开智部落 App 相当于我们共创的事业。团队一开始就明确:从现有开智部落出发,做独立的开智部落。

我们的团队有我(林浩涛)、陈亚平、刘波和黄佳玲。

陈亚平是心理学研究生,马拉松爱好者,营地教育设计学习者,理性思维学习者。我是通过她的《<写作风格意识>忌用清单》了解到她是复训学员,有丰富 BP 经验。

刘波的《重新出发》让我感受到 70 后的知性。

黄佳玲是视频编导,她写《你的故事》开头时的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

在组队之前,我们虽素未谋面但已相识于心,透过她们的文字,我看到每个人独特而优秀的一面,一个优秀团队所需要的优秀能力。是她们刷卡片记录、被教练点评的作业和自己的生命故事不断地强化着我对她们的认知。初始组队时,我是带着我的履历和作业,以及对 BP 的思考,是主动邀请她们的,感谢大家的相互信任。

Q3:团队组建完成后,你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共同点开展项目呢?

组队完成后,我们一直在寻找各自的共同点:比如一开始我想和亚平做跑步相关的项目,后来刘波和佳玲加入,我们就都有共同的背景:开智部落。于是,我们四个人串在一起时,就像电路通了一样,项目选题的灯泡刷的一下就亮了:开智部落。

之后,我将团队合作制度定为合伙人制度,以积木式协作机制运转,并设计工作方案,记得课程教练@许豆浆 问我项目进展是否有问题时,我回答说没问题,底气就来自这个团队合作方案。

> 插入图片 01

我们的团队没有居高临下的组长,只有通力协作的力量,产品、故事、视频分别由我,刘波和亚平,佳玲担当 A 角色,担当本岗位行动闭环的责任,而相互间互为 B 角色,比如产品岗我是A ,而其他三位则是 B ,当然在充分激活个体的前提下,我作为项目组发起人也全程穿插着工作,再特别感谢各位教练和顾问的帮助,还有场外的摄影师和模特,是他们将故事变成一个个美妙的分镜头画面,这个 BP 是所有人的成果。

Q4:创造这个作品遇到那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自 4 月中旬课程发出 BP 召唤,5 月初组建完团队,我们的故事一直到 5 月 6 号都还没敲定,我们的 BP 顾问教练@郭雨明和@许豆浆的建议一针见血点明我们改进点,而团队成员也都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突然的压力,边缘挣扎和放弃的气氛像暴雨前的低气压一样笼罩着整个团队。

无奈之中,我和刘波商量如何修改,她说:「我的大脑不擅长理解这种清单任务式的东西。还是从我的擅长的,从感性的东西着手吧。」放下市场分析的产品功能,在自己的初心中寻找到的,是「秘密花园」的隐喻,而我也写下了自己不被外界认可时的彷徨,卡片再次拼接时,故事活了。

后来我跟刘波说:「思路、步骤、清单、工具,这些是工具理性,保证你细节正确,是用算法心智写作。认知、感觉是用自主心智中写作。」

Q5:后来,你们是如何构思出这个故事的?

我们将隐喻和故事的技巧应用在 BP 故事中,用两个隐喻和三个故事将 BP 故事串联起来。

隐喻一是女主角李思齐内心的「秘密花园」,是刘波的心流之笔,也是根植于开智部落索德格朗和狄金森诗句中「花园」的模因。象征内在动机、创造力及主角的内心世界(由孤独到繁华)

隐喻二是原始人及火把,灵感来自「原始人部落」这一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原始人由星夜下孤独跋涉,到聚集成部落的欢愉,象征开智部落的社群活力;火把象征内在动机、生存的渴望,由火把发展为火堆,突现开智部落的是智力的联盟,也是社群内部信任的激荡。

故事一人物背景交待;英雄之旅的边界守护者出现,冲突。表现「无信任」状态下创作者的困境,同时引出开智部落 App。

故事二以产品功能写故事。女主角通过卡片积累个人成长和信用,并与男主角相识。故事时间线拉长为一年(女主角的成长与信任积累),两年(男女主角基于信任而一起创造)。

故事三:结局反转故事,女主角没有实现梦想,但实现了更多的梦想。故事中的咖啡杯是时空变换的载体:在广州孤独彷徨时咖啡,以及两年后在北京灵魂相遇时愉悦的咖啡。最后两人成为恋人。

Q6: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写作课的大作业不是文字而是视频,你的理解是?

只有创造 BP 故事才衡量我们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包括在普遍人性中寻找灵感、用写作清单相互批判等。周作业有人管,有人提建议,但 BP 项目,没有人管。你的 BP 是顺产、难产还是流产,取决于你学到多少。生命的意义无从找寻,需要你亲手创造。

我们都是创造者,成就更好的自我是最大的作品。用工具和技巧生产出来的,是不错的产品,但不是感人的产品,因为太多冷冰冰的程序和套路,没有打从自己心底感动去创造的东西连自己都无法打动,何以向读者和观众告白呢?

每个创造者,都有义务和权利去耕耘自己的秘密花园,是开智推开了我们心底这扇被藤蔓缠绕住的大门,才发现太多人等待着你,索德格朗和狄金森,你和我,不再是异类,我们用创造者的姿态比别人更靠近上帝。

Q7:能给未来参加认知写作学课程的小伙伴们一些建议吗?

做一个大胆的开源项目吧,全世界会帮助你。

自立项以来我们团队很幸运地获得了顾问团队以及外界好友们的支持,与大家无私的关注相比,我自己始终觉得还不够用力,还要加把劲。

特别是顾问们的反馈,远在北京的开智伙伴们即使再忙也利用休息间歇与我通话交流意见,而团队成员身边的贵人、高人、好人们也及时给予我们意见。

再次感谢顾问们、粤语配音启俊,画面参考梁小英,摄影师肖胜楷和模特关雪芳的无私帮助。

以下是我们构思项目的过程文档,希望对即将参与课程的小伙伴们有用。

  • 构思及会议文档:https://github.com/linhaotao/writer004bp-openmindworld/issues
  • 建立产品公示板:https://shimo.im/sheet/Glt7X6jdUqEIVV1l ■

编辑:陈素封

夏日清和,芳草未歇。2017 年 5 月 19 日晚,开智学堂认知写作学四期顺利结业。结业典礼上,小伙伴们与教练、老师一同分享结业项目的乐趣,妙趣横生,惊喜不断。典礼最后,课程老师阳志平回顾认知写作学四次开课经历,叮嘱大家继续写作,在写作寻找人生的意义。

创造的乐趣

认知写作学课程由阳志平老师创建,融合多个学科,站在认知&神经&心理科学前沿解读经典文本,不仅传授写作技巧,更传授认知科学与人生哲学。课程于 2015 年 6 月开办第一期,此后不断升级优化,开班至第四期,累积参与人数已超 700 人。

不同于其他写作课,认知写作学课程结合 GitHub 、开智学堂 App 与 写匠 AIWriter 人工智能写作辅助软件,激发起众多小伙伴的创造热情,200+ 小伙伴此次课程提交了近 700 篇千字文,7 位教练贡献 15 万字以上的作品点评,课程结业率达到 50%!完成结业挑战的同学接近三分之一,最后产出 20 个精彩结业项目,项目质量刷新过往课程的记录。

而且,认知写作学课程的结业项目形式更是独特新颖——采用视频形式讲述 BP(Business plan 商业计划)视频故事。本期写作课爆发出的 20 个结业项目,精彩纷呈,惊喜连连,现精选三个与你分享。

点此查看视频

▲ 项目一:童行书院在贫困而风景优美的度假区域设立驻点,选拔优秀人才为教师,向城市家庭开展亲子旅行和创造力课程,收入用来完成贫困地区儿童公益教育。

点此查看视频

▲ 项目二:开智部落是开智公司自 2016 年 10 月正式投入运营的一个商业项目,该项目试图探索开智部落的可供性:创业孵化器。

点此查看视频

▲ 项目三:收集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以及生活经验编成故事发布,用故事续写青春,唤出春天的新芽。

创造的喜悦

制作 BP 视频故事需要集体的智慧。众多小伙伴从亲身经历自行组队,苦思选题,到目睹其团队伙伴废寝忘食讨论,再到最后集结一同分享创造的乐趣,无论何时想起,这都是激情满满,兴奋无比的回忆。

小伙伴 @李星星说:

做完 BP ,感觉这个 BP 是整个认知写作课的超级大盛华,之前懵懵懂懂的最小故事、人性、痛点、反常识等知识点渐渐明了……BP 最大的吸引力除了赐给你神奇的伙伴,还给你提供一个契机自由自在地学习,纯粹地体验和探索学习本身的乐趣,不用在意奖励和证明。

小伙伴 @十二说:

在与 BP 作战的路上,你会举步自疑、会走错地图、会忧无路;但请继续迈步,你会撞见隐藏在矮树丛里的指路牌,你会奇遇意料之外的柳暗花明。同侪站在路边笑嘻嘻地给你鼓劲,教练守候在转角为你指点迷津。少年呀,你会成功斩杀这个大怪物的!

小伙伴 @林浩涛说:

写作即为修已,我们在创造 BP 过程中,也创造着自己。每个创造者,都有义务和权利去耕耘自己的秘密花园,是开智推开了我们心底这扇被藤蔓缠绕住的大门,才发现太多人等待着你,索德格朗和狄金森,你和我,不再是异类,我们用创造者的姿态比别人更靠近上帝。

小伙伴 @黄彧说:

开智学堂确实让人感觉有些不一样。一个认知写作学,就让我们接触到了脑科学基础、网络神经学基础、叙事学、修辞学、设计学,让我们认识了斯坦诺维奇、平克、张爱玲、佐藤、莱科夫、黑川雅之等大牛。我想,如果不是这么一堂开智的课程,我的知识世界还会是一小片……总之,我觉得,如果以后的生活,坚持实践这些东西,也许真的会不一样:)

创造的人生

写作意义,有趣人生。在结业典礼最后,阳老师提醒学员练习基于人性的写作,基于人性创作。好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创业产品,都是符合人性的。比如张爱玲、纳博科夫、毛姆这样的大作家,对人性的体察细致入微。人很难在同一时间相遇,却容易在同一地点相见,这不仅在写作上适用,很多人生问题可以通过转变空间来解决。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人生的写作才刚刚开始。勤奋、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比聪明更重要。期待各位小伙伴用宝贵的一生去追随最有智慧的一群人,用零度的偏离书写人生意义,成为模因的创造者。

阳春白日风在香,欢声笑语踏歌行。 2017 年 03 月 11 日,认知写作学四期启动典礼在北京五道口成功举办。

启动典礼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介绍课程学习安排;接着是阳志平老师主题分享《快写慢改:成为高阶写作者》,最后是阳老师课程答疑寄语。

上课的正确姿势

首先是课程运营负责人闪闪上场,介绍课程总体安排,提醒上课的正确姿势、课程重点和难点,提醒学员做好心理预期和时间准备吗,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img

接着分享课程的重要注意事项:

1)记住官方发布消息的「最小」通道:Github Issues; 2)放弃微信群闲聊,改为异步沟通; 3)提问前先检索 Github issues 与 谷歌; 4)人生短暂,少扯淡,多创作; 5)阅读一手论文或著作,尊重老师与同学的劳动,构建信任社群。

img

最后友情提醒:既然已经交了学费,一定要想方法设法压榨教练与老师的资源,努力输出,把学费挣回来!

如何学会高阶写作?

初级写作者与高阶写作者有什么不一样?如何成为高阶写作者?

阳老师的主题分享《快写慢改:成为高阶写作者》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

img

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阳老师以同学作业为例,初阶学习者习惯使用大量连接词汇,句子复杂,一个组块塞满过多信息,读者无法记住,自然也无法理解。

img

如何成为高阶写作者?快写慢改!

先说快写,快写有 5 个方法:

事先写好卡片。与其从 5000 个字中抓取 1000 字组合成文章,不如以 200 字卡片为单位,这样拼接 5 张卡片就可轻松组合成一篇文章。

固定好形式。使用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组块模板,更容易理清思路,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img

使用性感词汇。《当认知科学遇上写作》中,「仿佛若有光」、「桃花源里」、「此处风景独好」、「正好同欢乐」等词汇就是性感词汇,借助历史证明的伟大词句,更容易击中读者。

善用占位符。千万不用浪费自己的写作时间,自己不记得或无法确定的细节,要先跳过去,写完再会过头慢慢修改。

使用番茄时钟。限定写作的时间:25分钟,将以上方法混合使用,一口气把所有想法写下来。

说完快写,说慢改。慢改有 3 个工具:写匠、写作清单和金句。

重点说说写匠。开学学堂的写匠目前已具备以下功能:1)自动查错,内置强大字库,识别字词错误;2)自动校对,评估字词,提供修订建议;3)自动分析,文章打分。建议各位同学们在写匠新版上线后,使劲用写匠,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准。

img

最后,阳老师建议大家学习西方的平克、奥威尔,学习中国《诗经》、韩愈、桐城派、余光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答疑环节

进入答疑环节,阳老师逐条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精选三条。

问题一:衡量学生认知写作练习质量的标准都有哪些?

一流的创作者从不依赖外部评价体系。课程中,大家尤其注意,不要把老师教练的反馈拿来做自己的标准,张爱玲不是别人教出来的,钱锺书也不是别人教出来的。你需要自己制定规则,建立自己的写作清单。

例如你可以拿自己翻译的《老人与海》与余光中、张爱玲的版本对比,你就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这才是训练写作的正确方法。

img

问题二:如何抓住写作课学习的最小原则?

这个问题很简单:每周至少完成一篇千字文。你写了才知道自己的水平,写了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反馈,你不完成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写得有多差。

之前有个同学对我说,阳老师,你的课程很好呀,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我对认知科学理解更深了。我说,那你写了几篇作业?他说,不好意思,我还没有写。我不希望学员只是来学习写作方法,学习认知科学,我希望大家努力输出,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字。

问题三:为何最后的大作业是提交商业计划书?

这个问题必须说明一下,二期有一位学员,他平时提交的作业非常好,但到最后提交商业计划书的时候,他的写作缺点就暴露出来,这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课程,还需要继续思考学习,这就是我设置商业计划书作为课程结业大作业的原因——放大你的写作缺点。

小结

趋步生姿进流芳,鸣弦清歌及三阳。阳老师最后寄语学员:在未来学习中,勤力输出,用作品说话,期待各位三个月后都成为高阶写作者。

翻开 Github 一看,记录痕迹的格子透着绿色的雾气,像游鸦缀在写作的枝条上。想了想,从去年夏天开始,到现在温柔的春天,刚好一轮四季。

深南大道的春天来得早,夜晚下过雨的路面氤氲着静谧。这样的安静,很像 2016 年 7 月的我,以饱满心态,投入一场 77 天的写作之旅。

「一切都会在它合适的时候到来。当你觉得它离你很远的时候,其实正是它离你最近的时候。」对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什么是合适的时候?是拧着你思绪要出来一行字时,是将近未近你捕捉到的那个语词?那时候,我有点低到尘埃里了,思虑很多,有一点常驻:我是喜欢写作吗?

我去问题中找答案,去看书,去看《红楼梦》。它是我文学的启蒙。雕梁画栋的檐滴声,大朵的花萎谢在淤泥里,还有梦一样的声音……我感觉到了那一丝细微的情绪,像那头连着一根丝线,摁在跳动的脉搏上,「砰」一下,落花犹似,坠楼人。悲凉的静默中,就那么轻浅的,在岁月里似乎不起波澜的一刻,我接近了文字和写作间很深切的羁绊。

这种细微的触角像爬山虎的脚,细细、又缓慢地在心墙上延伸了 2016 年初。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种文字,能抵达一颗心,和它一起共鸣?我在掌心的手机里拨拉着,这么一划,我和认知写作学遇见了。

这是一场写作之旅,也是我心里的黑猫。

臧棣写道:「停下来时,它比小煤窑的洞口还黑。它侧过身看你。它集中了它身上所有的黑,对准你。它身上的黑将你无限放大。」

它不是寻常那种平易近人,很多「烧脑」的知识它抛出来,一拨拉好几个认知行动科学的术语,你不一定接得住,惊讶原来这是一场「陌生化」旅程。它又好像贴得很近,知道你在想什么——

> 旅程

想「快速写作」?那你兜里的「纳博科夫牌卡片」够用没?

想写好一个故事吗?你知道「最小行动」「最小模型」「大脑爱惊奇」么……

接受一连串问题不好受,你有点发狠地瞅着它,心里早就寻思怎样一番安抚才能好好玩耍,然后你发现,它要求这么高,那么低:刷卡包,写千字文,「最小原则」是你的船票。

你的态度在这场学习中放大,放大,不多时便发现你的认知天花板漏下了一缕光,那缕光洞悉了自己内心隐蔽的懒散,也是那光,带来了改变。

以前,端详自己刚写完的文章会很满足。你知道它怎么走来,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一句话接着一句话,这里添一个字,那里删一段话,琢磨着,推敲着,雕玉似的。

慢慢地发现,无论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好不好,你还是为写作牵肠挂肚。你放不下它,虐恋一场。字字句句, 你付出每一寸目光含情,每一丝心气浮动,每一念百转千回,你割舍了仍要回来,你放下了依旧拾起。你问我写作的意义,好像真说不出来。

后来我在电影《千年女优》最后的台词中,看到写作勾住我心的那根飘带:「其实我真正爱的,是追寻他的旅程。」

> 千年女优

我是在造梦吧,一个在写作路上奔跑的人?我登录 Github ,上面有我从写作课开始的第一篇习作,到最后一篇。有小伙伴们的点评,有我们讨论的记录,有自己思索的痕迹。隔着屏幕,看到了每一条皱褶,每一个窟窿,每一个连接当下和过往的结界……没有什么比一次次砥砺的写作更像一首诗。

摘一首周梦蝶的诗,于春天而至的写作之旅,邀你同行:

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 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 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 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附课程回访

1. 你是如何解决课程中的疑难点?

Deadline 的压力像春城飞花无处不在。我有三个招儿:一、以成长心智积极面对,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减少焦虑和情绪消耗;二、坚持最小原则,一定要完成的最基本作业,刷卡包写千字文;三、线上线下都保持和小伙伴交流,和这么优质的同侪一起学习是刷新感受的美妙体验啊,别浪费了。

2.你认为认知写作学三年之后对你依然有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这过程中,你了然遣词造句,搭建故事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你体会到写作之美, 心流之宝贵,那种写作带给你的美好体验,即便结课以后,你也舍不得让写作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它反而是你内心的力量,驱动你把写作习惯坚持下去。

3.为什么选择担任教练?

一、我喜欢这门课,很乐意和新同学分享我快乐扑腾的过程,也真心希望新同学不捐学费,坚持到底。年轻时不怕学难事,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体验一回信息冲击的「醉氧」状态吧。 二、绿池芳草满晴波,成长过程最迷人,能和认知写作学课程、学友、新同学一起成长,是很难得的,非常值得期待。

4.给即将参与课程的同学一点建议。

一点建议?积极输出文章,去写,去写。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认知写作学的价值,才能体会写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