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大脑,就像布料与熨斗。

文养气,诗洗心。好的文章就像像丝绸一般光滑,淌过你的大脑。伴随作者思绪起伏,移步换景,柳暗花明,陡然开阔。它既可以像前文钱钟书一样,老醋、夏雨、青草这样具体;也可以像夏目漱石一样,聪明、有感情、倔强这些抽象词汇一波三叠。俗气与山路,虚实互换,留下有触感的回忆。

文章与大脑,就像布料与熨斗。若你的写作如丝绸般平滑,读者只需将熨斗温度调到最低,投入小小的大脑能量,轻松愉快地开始一场冒险。如果你的文字是粗糙的干棉布,读者就需要将熨斗温度调到最高,投入巨大的大脑能量,还经常得忍受难看的皱褶与乱窜的蒸汽。

这就是杜克大学英语系教授 Gopen 关于写作的阅读能量模型。每一次写作就是一次对话,在电脑那头,你爱着的人(情书)、你恨着的人(论文审稿人),正是他们的期望决定了写作的普遍规律。如果说天赋、勤奋与幸运,是作家们的创作天花板;那么,对于规律的尊重就像作家教堂中的椅子,区分开那些坐着的、蹲着的、趴着的。

Gopen 参考认知神经科学原理,用 Et 来表示大脑处理一个句子所需的全部能量。阅读文章所有句子消耗的能量,即 Et 的总和。 Et 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人们分析句子结构时消耗的「句法能量」;一个是人们连接句子以及理解语义消耗的「语义能量」。

Et =句法能量+语义能量

人们在阅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受到大脑结构与时间制约,能够投入的整体脑能量有限,因此,每个 Et 是固定的。当你的写作消耗读者越多句法能量,那么读者只能投入更少的语义能量,比如读完全文,仍然不知道全文意思;同样,当你的写作消耗读者较少的句法能量,那么读者就能在语义上押注更多。

有哪些将消耗读者较多的句法能量与语义能量?怎样才能消耗较少的句法能量与语义能量?且听下回分解。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笔力有强弱,文气有清浊。中国文学批评,时常与文气纠缠。在夏丏尊之前,文气只可意会,不可测量。韩愈、王安石文气恢宏,笔力公认。但那份好,多半归为养气功夫。到了《文章讲话》这里,文气则是一个清晰可测量的指标,它就是读者念诵诗文的速度。

塞下曲与春望

试比较两首经典:

例1(王昌龄《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例2(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两诗体例相同,但文气不同。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较,「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读起来更快。秋水连接水寒,两句才构成一个语义整体;国破、城春均可分别成句,是两个独立的语义整体。在认知科学研究者看来,例 1 是四个语义组块;例 2 则是八个语义组块。

同时以今音来看,例 1 的「刀没洮高蒿」,押韵字数比例 2 多且齐整,更好记。如果是两首诗的初学者,例 1 更好背诵,念诵速度更快。因此,例 1 文气强于例 2 。

诗词小说,均有文气。文气只有强弱之分,无关文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流传更广,文运更强。历史上文运最强的句子是十二转金句,它指有十二个作家化用同一句,且都不算抄袭,载入诸如《全唐诗》、《全宋词》这样的史册。它就是诗佛王维的「山色有无中」。

##坏的白话文

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念诵,因此,如果纯粹以念诵速度来比较,古文文气普遍强于时文。用心的中文作家寻找导师时,不得不回归古典。因为白话文轻视文气。试看中学语文教材:

例3(朱自清《荷塘夜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样的句子,你很难一口气念下去,文气不畅。短短一句话,「的」所占比例已超过一成。

偏偏二十九岁的朱自清写的青涩文章,作为白话文教材广为流传,以致余光中调侃,慎用「的」、「里」等,是中文作家第一课。先生给出了更漂亮的写法:

例4

月光隔树照过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而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弯弯,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文章改后,「的」所占比例下降一半。(思考一下「的」所占比例,安全临界值是多少?)

再看一个坏例子,同样来自语文教材:

例5 (何其芳《雨前》)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该怎么改,请你思考。

##好的白话文 朱自清与何其芳这类明显文气不畅的例子,我们容易找出来。但是,有一些难以比较文气强弱。来两个:

例6(钱钟书《俗气》)

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着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到夏雨初晴,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

例7(夏目漱石《旅宿》)

我一边登山路一边这样想。聪明就会生气。有感情就会流泪。倔强就会感受拘束。总之,人世难以驻留。

例 6 与例 7 都是好文,谁的文气更强?显然,用平均念诵速度来比较并不靠谱。

今天人们习惯用扫视代替念诵,每天需要阅读的文字与古人不在一个量级,篇篇念诵不可行。同时辞格、字句、篇章,古今大不同。如果按照夏丏尊的说法,仍以念诵速度作为文气标准来嘲讽白话文,这种比较就像关公战秦琼,于事无补。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标准。这就是来自西方写作研究者 Gopen 与认知科学的阅读能量模型,且听下回分解。

相对唐宋气象,今日中国文运可谓低迷。人们写中文比英文更像英文。如常见语句,“慢慢地走”、“静静地躺着”、“不知不觉地做了什么”,这是套用英文习惯——在形容词后加ly。中文有更优美的表达,无需像英文一样再加“地”,如徐徐、缓缓、悠悠、渐渐。

所以才有香港作家陈云力主《中文起义》、《执正中文》;又有台湾作家王鼎均借佛家四弘愿,自励也激励中文写作者:“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中国文人多不具备认知科学背景,谈文论理,常归于俗套,隔靴搔痒,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古人论文章好坏,向来讲究文气,常有文气恢宏、文气如虹、文气畅达之类盛赞。但什么是文气?怎样提高文气?却论之不详。

这是因为中国写作传统不同于西方,两者美学趣味大相径庭。如果说西方是史诗与叙事诗传统,中国则是抒情诗传统。老子讲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推崇分析之前的境界,所谓“未封”;孔子则精明多了,儒家传统是看人下菜,故《论语》所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与之相反,西方文论,关于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论述层出不穷。从蒙田的《蒙田随笔》、休谟的《休谟经典文存》、毛姆的《毛姆读书笔记》, 怀特与老师斯特伦克的《风格的要素》,奥威尔的《政治与文学》,再到如今蔚然大观的创意写作课程,其中精品如津瑟《写作法宝》。蒙田休谟推崇的质朴简约风格,代代相传,薪火不绝。中国散文大家韩愈的穷而文工、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继承者不过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与《人生边上的边上》)、余光中(《余光中精选集》)、夏丏尊(《文章讲话》)、林沛理(《玩起中文》)寥寥数人。

文革后,白话文受污染过深。因此,学习写作,还得在西方与古典中寻。 去古典中体悟最美的抒情;往西方练习简约的叙事之道。其中不二法门就是,看最优秀作家的文章,将自己沉浸在美文体验中。

明白中西美学旨趣不同后,接下去,我将左手拎来中西美文典范;右手以认知科学为刀,来剖析什么是文气、究竟怎样提高文气这类问题。文字屠夫,却是东施;虽无法庖丁解牛,人文科学交相辉映,别有风趣。

如何快速成文,避免拖延?

约束:开始倒计时

写作时间:限定 2 个 25 分钟

启动:大脑热身

自言自语,从一个关心的议题开始,这个议题或许是早就想写的文章;或许是原本不想写,有感而发。

启动的线索并不重要,写着写着,文本会赶着你走。如果状态不好,刚开始写的时候启动很困难,可以用心算的方法:三三得九,三九二十七,三个二十七是八十一……稍微计算一下,伴随认知负荷增加,大脑很快就热启动了。

此阶段注意事项:

  • 使用心算等方式,启动大脑。
  • 写较容易的文章热身。在写很难很难的文章之前,先写简单的文章,这是一种较好的启动大脑,避免行为瘫痪的方式。比如,《心智黑客十一篇》对我来说,每篇文章都写得极其艰难,半年写不出一篇。所以,在写它之前,干脆使用《心智工具箱》这类较简单的小文章来攒素材。
  • 拿出计时工具,倒计时 2 个 25 分钟。

刷屏:累积心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很多写手都有一个自己的本子,随时记录心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本子被 Evernote 取代。你可以通过「一键发送至 Evernote」这样的 Chrome 插件,将素材、灵感与资料,保存到 Everernote 里。更粗鲁的做法就是,直接刷屏。作为使用社交媒体的礼仪,可以挑在夜间刷屏。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技术背景,还可以使用开源库,搭建一个「一个人的微博」这样的只是自己一个人使用的「外部记忆库」,用它来积累脑中不断闪过的那些灵感。

此阶段注意事项:

  • 大量阅读、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必经阶段。自认随着阅读量的提升,能够看见自己的成长。积累什么样的素材?观点、论据、作者联系观点与论据的巧妙方式、各类好的拟喻等。
  • 自言自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身兼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多项头衔,虽然是政治学博士毕业,但是拿的是诺奖的经济学奖,顺便再拿个图灵奖,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计算机科学论文被引第一的西蒙。在阅读、写作与实验等多处,他都推荐了这种方式,比如,

  • 在阅读时,自言自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够更好明白作者的意思;
  • 在写作时,自言自语,能够提升语感;
  • 在实验时,使用口语报告法,是揭秘被试心理内部机制的重要实验方法。西蒙晚年,辞世之前的著作之一,即为《口语报告法》。

清屏:整理成文

将刷屏的一些微博删掉,或者从自己的程序,「一个人的微博」中调取那些零散的素材,整理成文。这种借助于外部记忆库的方式要强于纯粹从大脑内存中调用。

整理成文的时候,尽可能使用「Markdown」语法。它是已逝的 Aaron Swartz 等人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之一。有了它,我的写作热情与写作效率已经在近两年提高了两三倍。

写作总是少不了对文本排序、突出重点、链接外部资源、引用,恰巧「Markdown」在以上方面完全支持,所以你会越写越顺手,不会出现写作速度跟不上思维速度的问题。

关于它的微妙之处,大家可以去参考我的老文:

此阶段注意事项:

  • 尽量不要复制内容。
    • 在倒计时约束下,写作的过程中,你会放弃去查找例子、补充参考文献与排版,一气呵成,将主要内容写完。
    • 剩余的工作可以在每天的低效率时间来做。一旦你新开很多窗口,很容易被不断冒出的新刺激抓住,导致走神与行为瘫痪。
  • 多使用「比如」、少使用「而」、「但是」、「则」。
    • 不少类型的文章重点是你的观点、证据、观点如何联系证据。有时候,写着写着,仅有观点,没有证据。此时,使用类似于「比如」这样的词汇,会提醒你为观点使用证据,不作无营养的情绪发泄。
    • 少使用「而」、「但是」、「则」是让文章更朴实与流畅。
  • 更多类似于词汇使用的规则可以参考相关书籍。
  • 书桌边常备巧克力。在写一些较难的文章时,大脑热量跟不上,此时此刻,来一块,美味极了。

修剪:使用两大神器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高创造力人的必杀技。在修剪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

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采取修剪之刃与隐喻滤镜两大神器。

具体例子参考前文:《如何提高文章含金量》中提到的 Paul Graham的文章,如以下一段: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收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 ,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Paul Graham 《黑客与画家》之《不能说的话》

这段美文是如何删掉过多词汇,凸显观点?又是怎样使用潮水来比喻时代、个人发展与社会习俗?如何拟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最后又是如何给出清晰的行动建议?

以《如何提高文章含金量》这篇文章为例,它本身就是一个使用「奥卡姆剃刀」的例子。该文最早来自在 Ruby 社区,与大家的闲聊。对照初稿与定稿,我们可以思考,

  • 我为什么放弃 Ruby 社区的例子以及涉及到 Ruby 社区价值观的一些地方?
  • 定稿为什么是三个小标题而不是最早的五个小标题?

此阶段注意事项:

  • 在一切能使用「奥卡姆剃刀」的地方使用它
  • 删掉多余的副词、形容词、介词、与主题无关的内在价值观描述
  • 使用隐喻

收尾:补充证据与完善参考文献

使用 Pandoc Markdown 格式的写法是在文中使用:12,然后在文末使用:

此阶段注意事项:

  • 证据最好来自多方面,正反上下左右前后。
  • 科技写作请参考前文[如何学习科学:开放科学工具箱]
  • 参考文献可使用 bibdesk 数据库等配合 Markdown 格式。

写作的道与术

中国近代以后落后于西方,很大程度是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一旦探讨写作的具体技巧与指导性、应用性强的术,往往被讥笑。写作的「道」始终掌握在少数文人手中,他们站在云端俯视在金线之下挣扎的百姓们。

但是,真的有必要再使用白首穷经这类低效的写作学习方式吗?西方早已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比如,这是作者在 2008 年 12 月,对公司同事进行培训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大图点击此处。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关于写作,有了非常多清晰而明确的规则。如,「情感指数的计算」、「短句与动宾结构的运用」、「计算句子的平均长度」、「FURY 原则」、「游说矩阵」、「正式性指数」等大量中国传统文人瞧不起的术。

小结

多数时候,我们不是不热爱写作。而是被传统文人唬住了。写作不是文人的独有技能,它是什么?

写作是更好的记忆,也是时间给大家的恩赐。当你老去,时间划过,你仍存在。

信息的输入:一手很重要

信息的原始出处,比如最初作者、论文原文、最初的代码很重要。高质量的文章,往往信息来源与众不同。信息从哪获取?对于中文技术社区,Hacker News 以及所在领域好的英文博客质量已经够高了。不过有时候,还可以往前推进一步。比如,学术期刊。

为什么推荐学术期刊?在企业,人们往往采取问题导向的方式收集信息,通过零散的个人体悟和企业内部知识传承体系提升智慧。学术界更多是采取一种基于公理体系,通过变量定义、推演、实验与同行评审的方式来提升智慧。风格不同,跨界的互补容易产生好想法。典型例子,莫过于第一位以本科学历、企业工程师身份荣获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

对于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说,获取全文期刊岂不是很困难?

在 Web2.0 的大潮之下,学术界也感受到了危机。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方式逐步发生变革。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简称 OA)开始流行:

  • DOAJ网站收集了所有学科,支持 OA 的期刊,部分期刊还可免费发布论文。我关注的心理学领域已有157本期刊
  • PLoS:已多次推荐。
  • frontiersin:含心理学。
  • 支持部分全文下载,以参考文献为核心,研究者相互协作的mendeley

量子物理学家 Michael Nielsen 总结了一种新趋势:开放式科研,并出版图书《Reinventing Discovery》介绍。我相信,开放一定会打败封闭。本世纪高质量、有影响的思想会日益来自于这些领域:开源软件、开源硬件、开放获取期刊、开放式科研、开放式大学……

信息的加工:倾听很重要

接触到高质量的一手信息后,如何理解信息?用心理咨询的术语来说,放下成见,保持同理心,耐心倾听,很重要。

高质量的信息背后,往往蕴含着某种世界观、思维体操、智力游戏、历史文化……希望跨界产生新收获,此时此刻,不要用自身既有的世界观去指责对方的缺点。比如,程序语言之争已成为程序界水深火热的经典议题。事实上,不要去争论人们与世界沟通的语言:

  •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世界以及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 你在三十岁说的话与小朋友说的话可能一样吗?
  • 不仅是时间维度,同样,你在老婆面前会摆弄你的领导作风吗?

不仅是程序语言之间需要相互倾听,同样,如何从实业界过渡到学术界,理解研究者们的思路?

  • 快速获取该问题的相关核心概念群。核心概念的提出、发育,见证了一位研究者的能力与创造性。
  • 情景思考与故事性的讲述。如前所述,研究者多考虑的是抽象性、一般性、逻辑性很强的问题。而实业界多考虑的是实际性、具体化的问题。在阅读或沟通时,可以代入具体的情景,在头脑中假想或者当面请教。让研究者讲讲,在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原创概念上,他当时是怎么发现这个概念的,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有哪些实验的琐事。在研究者讲述故事的时候,不断地代入思考,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信息的输出: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是高创造力的人的必杀技。抄一段来自欧洲社会心理学之父莫斯科维奇的话:

扩大差异不再有人们认为它应该具有的那种创造性。在我的工作中,我始终信奉威廉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不应无端增加概念的复杂性,因而能简单处理的事不要复杂化。(p284)

再抄一段友人对奥卡姆剃刀原则的评论

这柄神器,我叫它“修剪之刃”。兴趣广泛、整合不同领域的创造者,如枝杈横生的的灌木,须保持修剪。我还在落日余晖暮色初上的旅途中,寻找神器踪影。至于用这种奇幻的命名方式,是因另一神器,叫做“隐喻滤镜”——把过程隐喻到具体的事物,可为其镀上美感,而美感能予人力量。

今天这个时代,获取信息容易,理解信息很难,输出好的信息更难。如何输出?

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采取修剪之刃与隐喻滤镜两大神器。

例子在哪?Paul Graham 的文章以清新自然,思想深刻见长,《伟大的黑客》、《设计者的品味》,多为名篇佳作。如果分析他的文章,会发现修剪之刃与隐喻滤镜两大神器,比如删掉多余的副词、形容词、介词、与主题无关的内在价值观描述,以及各类隐喻,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美文: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收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 ,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Paul Graham 《黑客与画家》之《不能说的话》

总结:纪录当下的快乐

写作是更好的记忆,也是时间给大家的恩赐。当你老去,时间划过,你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