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窍门19:文无第一

文无第一,诗无达诂。拿作者作品来相互比较,好比用体重度量智力;恋人财产考量感情。《双城记》与《傲慢与偏见》可以划归植物园与动物园。不要轻易将创作生命浪费在与别人比较上。才华如利剑,当慎用、不逞能。用在创作上,而不是对骂、逢迎与俏皮话。

(详情参见:文无第一)

写作窍门20:简洁之后的繁复是另一种境界

根据《阿西莫夫谈科幻创作》所言,华丽的写作是雕花玻璃;简洁朴实的写作是平板玻璃。智力研究者 Simonton 对创作者的历史计量学调查指出,杰出人才有三个重要因素:早慧;经常创作、大量出活;活得久。如果将漫长的写作生涯视之为长跑,只有像阿西莫夫一样,采取简洁朴实的写作姿态,才可能跑完马拉松。当然,如果希望学习长句,伍尔芙是个好榜样。

(详情参见:文无第一)

写作窍门21:好作家欣赏好作家

相信一流作家的审美。利益连结作家与市场;品味联系好作家与好作家。

(详情参见:文无第一)

写作窍门22:练习英文,反思中文

练习英文,反思中文。写了大量英文文章后,还热爱中文,那是真爱。从原本拥有一个完美的中文,到现在既不完美的中文,也不完美的英文,你在进步。

(详情参见:文无第一)

写作窍门23: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天赋常有,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罕见。一位优秀作家,无论如何声名显赫,终究要坐到书桌前,从数百亿个神经元中,将那些躲闪着的字,一个又一个地抓出来。

(详情参见:文无第一)

写作窍门25:文心、辞格、字句与篇章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可以从四方面努力:

  • 1.文心:理解写作背后任何时候都存在的认知科学规律;
  • 2.辞格:掌握一些被遗忘的修辞术,使得文章生气勃勃;
  • 3.字句:理解英式中文的好与坏;
  • 4.篇章:善用连接与文章结构。

继续总结前面提到的写作窍门清单。

写作窍门8:语义能量

如果说句法能量代表读者分析句子做出的努力;语义能量则指读者联接句子、理解篇章付出的脑力。有三类因素消耗较多语义能量:基础错误类、修辞陈腐类与篇章错误类。

(详情参见:修辞不只是明喻)

写作窍门9:风喻示范

什么是风喻?你可以理解为比喻的平方、比喻的立方;我们可以一路循环下去,就是比喻的 N 次方。一个典型例子是日本女诗人小野小町的「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钱钟书的《谈交友》开头:「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未,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所以,上帝垂怜阿大(Adam)的孤寂,只为他造了夏娃,并未另造个阿二。」

(详情参见:修辞不只是明喻)

写作窍门10:不该解释时不要主动解释

参考白先勇的「十分舒适」一例。高明作家捍卫阅读体验,让读者不费力地体会到自己要表达的,而不是用「十分舒适」这类很重且外显的词汇。白先勇的「十分舒适」给了情景解释,读者为了建立连贯的语义,不得不将重心都赋予给这一解释。这样会破坏读者的内在动机与阅读享受。

(详情参见:到底是张爱玲)

写作窍门11:时间顺序原则

汉语对时间顺序要求更高,存在「时间顺序原则」,两个子句的排序应该与自然界中事件的时间顺序相符合。比如,在汉语中,「你给我钱才能走。」 在中文中,第一个事件(你给我钱)必须放在第二个事件(才能走)之前,否则成了病句。相反,英语对事件的时间次序要求不严。

(详情参见:到底是张爱玲)

写作窍门12:慎用转折

在连接语句的时候,写作新手常常转折突然,比如,大量使用「突然」、「但是」这类词汇。所谓行云流水,通过「突然」、「可是」来带动事件,云也弯了;水也偏了。例子参见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这类写法。

(详情参见:到底是张爱玲)

写作窍门13:用巧妙的、自然的动词带动事件

参见鲁迅《孔乙己》的例子。拿「用这手走来的」来代替「爬」是高手中的高手的写法,不仅因为它符合了时间顺序原则,自然带动事件往前走,还一石二鸟,消解了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带来的弊端。同样,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写法——「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也是非常高超的写法。

(详情参见:到底是张爱玲)

写作窍门14:文贵奇忌平

参见余光中《朋友四型》的例子。明明都是论述朋友的平行的四段,但是字数并不一样,而是呈现一个逐步递增,最后却收拢在88字的第四类朋友上。

(详情参见:猪肚坏了小阑尾)

写作窍门15:首因与近因效应

好文章为了加深人们印象,利用首因近因效应,所以无不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我们可以学习余光中《朋友四型》的写法,中间段落字数逐步上升,然后突然来一个极其简短的结尾。

(详情参见:猪肚坏了小阑尾)

写作窍门16:主题句

参见钱钟书的《谈交友》例子。虽然钱钟书的《谈交友》字数更多、内容更复杂,但每一段第一句都非常简短与精炼。同样,余光中《朋友四型》的例子也是如此。

(详情参见:猪肚坏了小阑尾)

写作窍门17:像大作家一样对自己狠

参见钱钟书的《谈交友》例子。即使是钱钟书这样的大作家,一旦发现自己写的文章结构有逻辑含糊的地方,会毫不留情地砍掉。

(详情参见:猪肚坏了小阑尾)

写作窍门18: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猪肚、豹尾各自占文章字数比例区间有一定规律。一般建议:

  • 凤头、豹尾越短越好。
  • 在进入豹尾之前,先来点铺垫,比如上几段字数逐步递增,然后文章结尾突然写得简短。
  • 猪肚一般要占到文章的 60-70% 左右。
  • 凤头、豹尾加在一起,尽量不要超过 30% ,越短越好。

(详情参见:猪肚坏了小阑尾)

写作窍门1:提高写作能力,看哪些书?

中国写作传统不同于西方,两者美学趣味大相径庭。如果说西方是史诗与叙事诗传统,中国则是抒情诗传统。学习写作,还得在西方与古典中寻。 去古典中体悟最美的抒情;往西方练习简约的叙事之道。其中不二法门就是,看最优秀作家的文章,将自己沉浸在美文体验中。

中文可以看: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与《人生边上的边上》)
  • 余光中(《余光中精选集》、《余光中谈翻译》)
  • 夏丏尊(《文心》与《文章讲话》)

英文可以看:

  • 蒙田的《蒙田随笔》
  • 休谟的《休谟经典文存》
  • 毛姆的《毛姆读书笔记》
  • 怀特与老师斯特伦克的《风格的要素》
  • 奥威尔的《政治与文学》
  • 津瑟《写作法宝》

更多可以参考(具体书单可参见我的豆列《开始写作吧》

写作窍门2:什么是文气?

文气是读者念诵诗文的速度。如,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较,「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文气更畅。为了提高文气,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删除文章中泛滥的「的」。参考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例子。

(详情参见:什么是文气?)

写作窍门3:句法能量与语义能量

文章与大脑,就像布料与熨斗。当你的写作是丝绸那般平滑,读者只需将熨斗温度调到最低,投入小小的大脑能量,轻松愉快地开始一场冒险。如果你的写作是粗糙的干棉布,读者就需要将熨斗温度调到最高,投入巨大的大脑能量,还经常得忍受难看的皱褶与乱窜的蒸汽。

Gopen 参考认知神经科学原理,用 Et 来表示大脑处理一个句子所需的全部能量。阅读文章所有句子消耗的能量,即 Et 的总和。Et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人们分析句子结构时消耗的「句法能量」;一个是人们连接句子以及理解语义消耗的「语义能量」。

Et 具备三个规律:

1、整体容量有限。人们在阅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受到大脑结构与时间制约,能够投入的整体脑能量有限,因此,每个Et是固定的。

2、句法能量与语义能量相互冲突。

当你的写作消耗读者越多句法能量,那么读者只能投入更少的语义能量,比如读完全文,仍然不知道全文意思;同样,当你的写作消耗读者较少的句法能量,那么读者就能在语义上押注更多。

3、句号、分号等是 Et 的补给站。

(详情参见:布料与熨斗)

写作窍门4:学习英文写作看什么书

学习英文写作,有两本绕不开的图书。一本是怀特与老师斯特伦克的 The Elements of Style;另一本是津瑟的 On Writing Well。好文章是丝绸;坏文章是粗棉布。老怀特就是老裁缝。当你穿上老裁缝的衣服,只觉得舒适贴身,就像阅读怀特的文章一样,清澈自然背后是数十年的且琢且磨。

写作窍门5:句法能量

有三类因素消耗较多句法能量:基础错误类、记忆困难类与英式中文类。我们可以先学习几个减少句法能量损耗的技巧:

  1. 我们需要少选择,多陈述,比如将「敌人的占领的区域」写成「敌占区」;
  2. 避免英式中文,比如将「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这一首诗,不同的学者们是具有着很不相同的理解方式。」写成「李商隐《锦瑟》一诗,众说纷纭。」

(详情参见:句法能量)

写作窍门6:优秀作家与一般作家的区别 —— 心理词典

对应《新华词典》这样现实生活中的词典,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大脑中也有一部《心理词典》。越优秀的作家,心理词典拥有的词条越多;也拥有每个词条尽可能多的形式,如听觉的、触觉的、视觉的、味觉的、嗅觉的,性感的句子一个接一个,令你窒息。参考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例子。

(详情参见:句法能量)

写作窍门7:词汇提取的模型:万鬼争宠

根据认知科学家 Selfridge 的「万鬼争宠模型」,我们可以将每个心理词条想象成一个魔鬼。比如,当「火」这个字出现在视网膜上时,那么,几个相关的魔鬼就会争着跳出来,最终竞争成功的魔鬼们,就变成你所理解的语义。随着数十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与数万年的阅读史,在整个游戏中,人类习得一些普遍法则。如具体名词优先;又如涉及生存词汇优先。

我不擅长尸检。

让一个作家服气另一个作家,难度远胜年轻貌美的白富美服气强势的婆婆。尤其当小媳妇与婆婆同在一个屋檐下,两位作家同处一城,谁愿服小,低眉顺眼?如果中间掺合不懂事的儿子,一堆瞎支招的亲戚,比如挑事的编辑记者、幼稚的读者粉丝团与职业批评家,那准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它是鲁迅与梁实秋指桑骂槐,论战八年,灌水数十万字,感情深厚,唯欠一小红本;也是李敖张大春与龙应台撕破脸皮,你方《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我方《大江大海骗了你》。文字对骂不过瘾,干脆像李敖一样赤膊上阵。即使是温雅君子钱钟书,在毛姆文名初显时,“以为读了半辈子的书,只能评头论足,却不会创作,连个毛姆都比不上。”

文无第一,诗无达诂。拿作家作品来相互比较,好比用体重度量智力;恋人财产考量感情。都是小说,《双城记》与《傲慢与偏见》可以划归植物园与动物园。所以,作家们的备忘录上都早早准备着一条答记者问:你最欣赏的作家是谁?连记者都不相信的回答是考德威尔:“我读得不多,因此不知道”;纳博科夫的回答狡猾,“有几个我感兴趣的作家,但是我不会说名字,匿名的快乐不碍事”。最酷的回答来自海明威。《巴黎评论》问,“有些人,特别是与你同时代的人,读他的作品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不擅长尸检。

书写一部文学史,终究要留下一些,请走一些;捧高一些,踩低一些。如果没有夏志清 1961 年对钱钟书与张爱玲的发现,中文写作地铁,可能晚点。历史学家始终是对的——因为研究过去。同样,我心目中最好的历史学家始终是以偏见取胜。如果将《文心书话》系列看做一个中文写作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我有我的偏见,现在坦白从宽。

这是对简洁的偏见。理解简洁之后的繁复是另一种境界。就怕你像茨威格一样推崇穆齐尔,但是学不会穆齐尔对人性的理解,偏偏学到他的冗长。与其如此,还不如老老实实模仿茨威格的简洁。没有能力像伍尔夫一样,写出摇曳多姿的长句,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写好短句。阿西莫夫说得好,华丽的写作是雕花玻璃;简洁朴实的写作是平板玻璃。根据智力研究者 Simonton 对创作者的历史计量学调查,杰出人才有三个重要因素:早慧;经常创作、大量出活;活得久。如果将漫长的写作生涯视之为长跑,只有像阿西莫夫一样,采取简洁朴实的写作姿态,才可能跑完马拉松——一辈子完成 500 本书。

这是对品味的偏见。我相信,一流作家欣赏一流作家。利益将作家与市场连结在一起;品味将好作家与好作家联系在一起。我不喜欢征引批评家对作家的评论。在写作《文心书话》的时候,我们将做一个苦力活,务必保证对该作家的评论,有公认的一流作家写过类似观点。我所要做的工作,无非是用认知科学原理去分析这些共同品味背后沉淀下来的模式。如为什么从曹雪芹、鲁迅再到村上春树,都会使用同一种组词结构?又如动词与叠词对中文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是对中文的偏见。白话文改革,使得汉语精确化,方向没错,不过我们不应该抛掉中文的美。那是缠绵在我们的血液、基因与觅母中,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又怎么可能单独拆开血肉,榨出来呢?当然,我更欣赏那些写过上百万字英文作品的中文作家。这是一个非常吊诡的逻辑。世界上一个完美的东西因为另外一个不完美的东西变得不完美了。你从原本拥有一个完美的东西,到现在拥有两个不完美的东西。如果你将现在的中文看作是完美的,始终停留在这个小世界中,是的,你拥有完美。但是,当你练习英文,反思中文。从原本拥有一个完美的中文,到现在既不完美的中文,也不完美的英文,你因此损失了么?再换一句话说,你退步了么?

答案相反,你比以前进步了。这些精通英文,仍然热爱中文的作家,就是已经遥遥领先的进步者。

所有这些偏见里面,最重要的是对练习的偏见。天赋常有,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罕见。我相信,当钱钟书写下第一万零一条笔记的时候,这,不是天赋而是练习;当海明威第三十九次修改《永别了,武器》结尾的时候,这,不是天赋而是练习;当阿西莫夫为了写作,推掉一切能推的邀请,天天泡在一个幽闭的小屋子的时候,他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这,不是天赋而是练习。既然是练习,那么就可以分析、可以改进。就像阿西莫夫在认知科学上,常被当做专业技能习得的「练习幂律」典范一样。

正是这些坚持在人类心智史上的长跑运动员,告诉我们,人类与文学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中,你可以触摸质感的故事;你可以放肆哭泣。世态炎凉、雾霾风雪,你欢笑,你忧伤,总有一本书陪你。而那些好书背后,是你看不见的努力。一位优秀作家,无论如何声名显赫,终究要坐到书桌前,从数百亿个神经元中,将那些躲闪着的字,一个又一个地抓出来。在这场漫长的抓捕游戏中,更多是泥泞的草地、噪杂的闹市。太多的时间,你一无所获。自大的才子用酒精麻醉自己;聪明的写作者则在练习长跑。

但,但,终究还是要坐到书桌前。

终于写到篇章了。从小我们被教育,立意在先,然后谋篇布局。中文写作训练,过分强调立意与篇章,这样一来,丢掉太多美好传统。因此,本系列将篇章放在最后。

参考英国语言学家 Halliday 的理论,将篇章分为连接、信息结构与题旨结构三部分。( Halliday 曾师从罗常培,随王力学方言,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韩礼德。韩礼德早年将连接四分为加和、转折、因果与时间;晚年则采取了更严谨的三分法——详述、延伸与增强。)

篇章种种课程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今天仍然是先举几个小例子。

白先勇与张爱玲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不幸的童年。拥有不幸童年的两位作家,张爱玲与白先勇,常常被拿来比较。一人自小父母不和,十八岁那年,曾被父亲软禁深闺半年;一人虽家庭温馨,但八岁开始,身染肺病,被隔离四年。

语言学创始人郝尔德在 1770 年注意到一个现象,活动空间越小的动物,越具备精致的艺术才能。早年被隔离的经历,使得张爱玲与白先勇敏感多思,心理词典拥有的词条、词条的形式远胜同龄人。又因为同写没落贵族、男女哀怨与传奇情事,所以两人常被拿来相互比较。现在,我们先看看白先勇怎样连接句子。

例1: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尹雪艳对她的新公馆倒是刻意经营过一番。客厅的家具是一色桃花心红木桌椅。几张老式大靠背的沙发,塞满了黑丝面子鸳鸯戏水的湘绣靠枕,人一坐下去就陷进了一半,倚在柔软的丝枕上,十分舒适。

台湾作家张大春在《小说稗类》(p101)中批评白先勇这段连接生硬,「十分舒适」用之不妥。

这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白先勇的「十分舒适」给了情景解释,读者为建立连贯的语义,不得不将重心放在这个解释上。这会破坏读者的内在动机与阅读享受。它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上的「解释效应」。一个典型例子是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小汤姆忽悠邻居小孩,让他们来抢着干姨妈派给自己的活,所以解释效应在动机研究领域有时候也称之为汤姆效应。

高明作家捍卫阅读体验,让读者不费力地体会到自己要表达的,而不是用「十分舒适」这类很重且外显的词汇。试看同样是写客厅,张爱玲的写法:

例2:张爱玲《鸿鸾禧》

广大的厅堂里立着朱红大柱,盘着青绿的龙;黑玻璃的墙,黑玻璃壁龛里坐着的小金佛,外国老太太的东方,全部在这里了。其间更有无边无际的暗花北京地毯,脚踩上去,虚飘飘地踩不到花,像隔了一层什么。整个的花团锦簇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慎用转折

在连接语句的时候,写作新手常常转折突然,比如,大量使用「突然」、「但是」这类词汇。这又违背了认知科学的「时间顺序原则」。相对英语来说,汉语对时间顺序要求更高。什么是「时间顺序原则」?就是两个子句的排序应该与自然界中事件的时间顺序相符合。

试看一例。

例3:时间顺序原则示范

A. 你给我钱才能走。
B. You can’t leave until you give me the money.

在中文中,第一个事件(你给我钱)必须放在第二个事件(才能走)之前,否则成了病句。相反,英语对事件的时间次序要求不严,所以例 3 的 B 句没问题。

受到英式中文影响较深的作家,在处理事件的时候,就可能不习惯用情景来自然带动事件,不得不很生硬地嵌入「突然」这类词汇来转折,避免语法错误,带动事件继续往前走。试看白先勇名作《寂寞的十七岁》。

例4: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p247-p248)  

唐爱丽亲了我一会儿,推开我立起来。我看见她一脸绯红,头发翘起,两只眼睛闪闪发光,怕人得很。她一声不响,走过去,将教室的灯关上,把门闩起,又向我走了过来,教室里暗得很,唐爱丽的身躯显得好大,我觉得她一点都不像高中生。我站了起来,她走过来搂住我的颈子,把我的手拿住围着她的腰。

「杨云峰,你怎么忸怩得像个女孩?」

她在我耳边喃喃的说。她的声音都发哑了,嘴巴里的热气喷到我脸上来。突然间,她推开我,把裙子卸了丢在地上,赤着两条腿子,站在我面前。

「唐爱丽,请你——不要——这样——」

我含糊地对她说,我的喉咙发干,快讲不出话来了,我害怕得心里直发虚。唐爱丽没有出声,直板板地站着,我听得到她呼吸的声音。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外面在下冷雨,我的头烧得直发晕。回到家的时候,全身透湿,妈妈问我到哪儿去来。我说从学校回来等车时,给打潮了。我溜到房里,把头埋到枕头底下直喘气。我发觉我的心在发抖。

这里的「突然间,我跨过椅子,跑出了教室。我愈跑愈快」不够自然,不是事件自然带动的。「我害怕得心里直发虚。」已经做了铺垫,再来一个有力的打击,就会将主人公吓跑。可惜,中间少了这个打击。因为写了「突然间」这样的转介词,后续作家不得不顺手补上:「外面在下冷雨」这样更突兀与事先没铺垫的句子。同样,「突然间,她推开我,把裙子卸了丢在地上」也有这个问题。

中文作家不太会用巧妙的、自然的动词带动事件,抒情状物佳作极多,动作偏少。相反,鲁迅等受日文影响更多的作家,不存在这个问题。鲁迅是善用动词的高手。试看王安忆在《小说课堂》中夸奖的例子(p213),鲁迅写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没有说他「爬」,而是:

例5:鲁迅《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拿「用这手走来的」来代替「爬」是高手中的高手的写法,不仅因为它符合了时间顺序原则,自然带动事件往前走,还一石二鸟,消解了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带来的弊端。在例 2 中,张爱玲同样表现出动词带动事件往前走的高超技法:

其间更有无边无际的暗花北京地毯,脚踩上去,虚飘飘地踩不到花,像隔了一层什么 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显然,「脚踩上去,虚飘飘」 与「苍蝇,爬」 比 「十分舒适」 这类侧重解释的词汇更能触动你的感觉。

好作家无不明白,是因为写得还不够好,所以才要多写。毕竟,白先勇写《寂寞的十七岁》时只有二十四岁;写《永远的尹雪艳》时只有二十八岁。

到了中后期,白先勇受毛姆等影响(参见《蓦然回首》),文笔日趋干净,「十分舒适」、「突然」这类写法越用越少。不过,他很可能毕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试欣赏一例,与《寂寞的十七岁》、《永远的尹雪艳》写作时间隔了没太久。文笔干净冷酷。

例6:白先勇《梁父吟》

那儿有一个三叠层的黑漆铁花架,架上齐齐地摆着九盆兰花,都是上品的素心兰,九只花盆是一式回青白瓷蟠龙纹的方盆,盆里铺了冷杉屑。兰花已经盛开过了,一些枯褐的茎梗上,只剩下三五朵残苞在幽幽地发着一丝冷香。可是那些叶子却一条条地发得十分苍碧。

如果不说作者名字,你是不是还以为是张爱玲写的?文风与例 2 的张爱玲《鸿鸾禧》非常相似。但是一个「可是」又让氛围略显怪异,稍逊半筹。所谓行云流水,通过「突然」、「可是」来带动事件,云也弯了;水也偏了。

掌握规则

中国文论讲究不要轻易点出文章「机心」,任读者自行领悟,使得中国文学中充斥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一旦探讨写作的具体技巧与指导性强的术,往往被讥笑。所以写作的道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认知科学有个微妙的发现,让小孩一个又一个词去认识、一本又一本地去阅读的整体语言教学法,并不能提高小孩子的阅读能力。一旦教会孩子 b 与 d 是个镜像词汇这类规则后,这时孩子的阅读能力才提升。加上其它证据,近些年,认知科学否定了整体语言教学法。中文写作训练同样如此。掌握规则再活用规则胜于盲目试错。

红玫瑰与白玫瑰

最后,以林沛理称赞不绝,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例子结束本节,看看高明作家如何自然带动情节。

例7: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p78)

娇蕊熟睡中偎依着他,在他耳根底下放大了她的呼吸的鼻息,忽然之间成为身外物了。他欠起身来,坐在床沿,摸黑点了一支烟抽着。他以为她不知道,其实她已经醒了过来。良久良久,她伸手摸索他的手,轻轻说道:”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她把他的手牵到她臂膊上。
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振保不答话,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已经快天明了,满城喑嗄的鸡啼。

「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的。」女方丈夫即将回来,偷情的两人难舍难分。如果是韩剧编剧来写,接下去,必然是男方的滥情回应。早年的白先勇来写,很可能是「振保突然紧紧地抱住她」。然而,师祖姐姐写法大不一样——「只把手摸到它去熟了的地方」。一个妥贴的动词,带动情节,文气自然流动,生动跃然纸上。

眼泪也是身外物,心酸眼亮,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