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认知写作学三期开学典礼上,阳志平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人的文学」,文学与有趣人生的关系怎样?文学如何帮助人类?来听阳老师的致辞吧。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认知写作学二期开学典礼上,我分享了无用的文学;结业典礼上分享了忧伤的文学。今天三期开学典礼,聊聊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1918年在白话文运动初期的文章,认为新文学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反对一切非人的文学、吃人的礼教。眼看着白话文运动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中国从列强凌辱、战乱频繁到如今和平强大,年轻人追寻个人价值成为集体共识。那么,与一百年相比较,今天我们重谈人的文学,人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文学可以如何帮助人类?

人的问题

人的多样性

神话是众人的梦,梦是众人的神话;英雄只有一个,但会带着不同面具出现。在认知写作学每期课程中,也许最吸引我的是,每位同学都在努力成为自己的英雄。世界上有如此多迷人的心灵,不甘平庸,努力成长,通过简单的文字构建一个又一个城堡,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城堡的君主。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有的是产品经理;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独立咨询师。甚至这一期还有几位是临产的妈妈。当有趣的人如此高密度地出现在一处地方,我身为老师,幸福洋溢。我认真地去翻每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加入学习小组的自述,甚至是朋友圈。我试图理解每一个同学的不同之处,奢望在未来短短七十天课程中,能给每位同学一些恰到好处的反馈。

你看,人是具备如此复杂的多样性。每位同学,都在看见可能的自己。你一定要来到人间一趟,看看那夏天的太阳,和你的心上人,打着赤脚,一起走在河边。我想,你想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如今与一百年前最大的不一样是,时代正在变得更快,它开始在伤害人类多样性。

鲁迅与梁实秋对战,两人需要指桑骂槐,论战八年,灌水数十万字。在三个月就是一年的互联网时代,看官们早就累了,取消关注。你的衣食住行,你的听说与阅读,都渐渐地变得雷同。甚至连你以为自己是小众的,也有一套流水线似的小众文化、垂直社群、二次元文化方法论来制造。木心曾经写过,从前那么慢,那么美,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要等上好多天。而今天,每个人都试图在让自己变得更快,信息吞吐能力更强,刷爆朋友圈、10万+ 阅读成为创业者的追求。

有些多样性的丧失显而易见,比如外貌。前不久,有企业举办了一个网红大赛,让机器人与人类来识别网红脸。结果有的妈妈认不出自己女儿了。这种外貌的多样性的丧失,你容易识别和警惕。你很不愿意在外貌上与别人变得一样。如果你是一位女孩子,与别人撞衣了,你会惦记此事好几天。

工作观这种常见的多样性,你也容易识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倦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再到重点大学然后再找一个好工作这样的重点人生。斜杠青年、间隔年这些词汇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这些追寻自我的年轻人,在开智学堂历期学员中,比例很大。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这种刻意地追寻不一样的人生是不是也是一种重复与雷同?你不愿意与别人变得不一样,恰巧这个想法,正在与别人变得一样。因为当你诉说追求的时候,你依然在与别人使用一样的词汇。这就是难以发现的一种多样性的丧失:语言。

流行文体

人类语言是生活的映射。在人类尚处在数万年前的狩猎-采集时代,我们通过原始的语言构建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与你属于一个部落,我们就是我;我也是我们,离开这个部落,我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一个部落中,你与我是平等关系,那么,我和你并肩合作,这就是语言的「并列关系」;我和你要去共同完成目标,上山打老虎,生存下来,这就是语言的「对比关系」。北山坡上的老虎太可怕了,身边的人已经丧身虎口,为了生存,我们依然不得不去与强敌作战,这就是语言的「让步转折关系」;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战胜了老虎,从此北山坡上的食物养活了整个部落,这就是语言的「因果关系」。

语言和我们的思维、生活是如此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它就像空气一样之于人水之于鱼。人们渐渐忘记了捍卫语言,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你天天在朋友圈刷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多数可以归到这三类文体中的一类:

  • 科普文:倒卖二手三手知识的小商贩
  • 评论文:追逐每日热点的IT评论家
  • 鸡汤文:只会发廉价安慰剂的赤脚医生

不能说科普文传授的知识一定不对,而是多数时候是你并不需要的二手三手知识。甚至多数科普文为了所谓的流量,渐渐变得标题党,你看不到探索真理的姿态。至于评论文那就更多了。你会奇怪,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批人,对任何产品任何公司任何商业模型都了如指掌,每天热点出来后,都能头头是道,振振有辞,用强大的逻辑来说服你。你想辩论,你还真反驳不过。问题是,世界上真的有如此正确的神吗?如果说科普文损害了我们求真的品味,评论文损害了我们的美感,那么鸡汤文只通过廉价的安慰剂,让你渐渐地忘记了什么是爱与善。我不得不问,如此真善美,真的是你要追寻的吗?

浸润在这些流行文体构建的坏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你慢慢地习以为常。你甚至以为这是中文世界的常态。只是偶尔停下脚步,你开始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难体验心流。这是我一本著作中的一个图,它是心流理论模型的经典八通道模型。

img

心流理论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按照技能、挑战两个维度,将人们的常见心态总结为上述八种。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域。当你心中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又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你的技能可以初步胜任这个目标。你开始投入心力,你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你作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你会体验到人类最美妙的感觉—— 心流。这些流行文体慢慢地将你的智力、审美拖到一个低挑战、低技能的区域。在那样的区域是什么呢?它是无聊、焦虑、冷漠、厌倦……

我曾经粗略统计过,你一天能拥有的心流体验极限值是15次。你花费在流行文体上越多时间,你能体验到心流的次数就越少。你渐渐忘记了,除了流行文体,人类历史上还存在那么多辉煌灿烂的经典文本。它们是卿云烂兮,纠漫漫兮;它们也是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它们更是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有趣人生

语言对思维的伤害是不知不觉的。同样,借助语言,你可以体验到更多人生乐趣。在认知写作学课堂上,会反复跟各位同学提及一段话:

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修辞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这是我对认知写作学要义的总结。第一句话「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来自具身认知;第二句话「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来自认知语言学与佐藤信夫;第三句话是我基于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与《修辞认识》撰写的。当你将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曲径通幽,竟然大道趋同。

所谓修辞,就是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字典词典规范。近期某部门出台了一个普通话常用规范字表,一共8105个汉字,下发各地方公务部门参考。譬如俞灏明的灏字,虽然很多小孩都用灏字为名,结果不在8105汉字内,即便医院出生纸能打出来也并非生僻字,但是严格执行规范字表的公安户籍系统输入不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怎么可能因为我的名字被禁止,就不能导致我在这个世界存在呢!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就像佐藤信夫说的一样,没有真名的东西更多。看似够用的语言,苍白匮乏。

生命在规范之前;真名在真实世界始终存在。就像有趣人生,它始终不是依托世界上已有某种多样性规范出发,而是偏离规范,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伟大作家不仅自身的生命生动有趣,且能塑造千古流芳的有趣,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文学怎样帮助人类

那么,文学可以怎么来帮助人类?在我的一篇文章《有趣男女》中,我曾经调侃有趣女生多半有的气质:心善腹黑。光心善,包子;光腹黑,刻薄。心明眼亮,仍温柔对待世事。相对有趣女生来说,有趣男生少之又少,敏感与能力缺一不可。其实,有趣人生,无论男女,敏感与能力缺一不可。

蓦然回首

先说说敏感。首先看看文学如何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这是各位同学在中学时都背过的一首诗歌。今天各位同学记住的可能是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豪放派诗人代表这些标签。苏辛风流,辛弃疾怎么可能岂止于此?《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字数甚至超不过一条微博,但是它的信息量,展开来讲,七天七夜都讲不完。今天只说三个角度,一花一世界,各位同学可以跟着我一起来欣赏,这短短六七十字中蕴含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例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个角度。你看,「东风夜放花千树」这是一个热闹的场景;「宝马雕车」、「香满路」还是热闹;「声动」、「光转」还是热闹,加声音了;「鱼龙舞」还是热闹;「黄金缕」、「笑语盈盈」还是热闹,有人出场。突然到了结尾,热闹没了,开始转为安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面七八个热闹,突然转为最后一句安静;前面七八个句子,都是在写群体的热闹,突然转为最后一句个人的记忆。人人都体验过在人群中的孤独,然而,有谁能像辛弃疾一样表达出来?

第二个视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你可以将王国维三境界类比到人生上,他就是顾随所说的人生三阶段:发心;跟脚;顿悟。

在发心阶段,你要上高楼、拜名师,结识志友,找到自己的初心。然而,渐渐地,总会有各种压力,有时来自社会;有时来自能力不足。你需要用大时间周期去坚持自己的发心,这就是你的跟脚;突然有一天,你有所得,产生了顿悟,强烈的心流涌上心头。

第三个视角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评论家点评过辛弃疾这首千古名篇。但我只服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与顾随。他们赏析到最后,一致认为,自己实在写不出这种句子,虽然勉强评论,但是这种强解诗句没有意义。那么,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它是斩断虚空,截留时间

img

从此,空间中断,时间冻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于这种境界的文字稀罕少见,另一句是王维的诗句: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这就是文学的美。你可以将时间和空间冻结,使得所有时代的人能感知它的优美。一千年前写的句子,一千年以后你读,是优美的;再过一千年还是优美的。等人类到了太空时代,在宇宙中,回望地球,你读,还是优美的。

再说说能力。这种能力其实难以培养。各位作家都知道辛弃疾此诗的好,但是写不出来。各位同学也不用担心,不仅仅是你自己写不出来,连诗圣杜甫也写不出来(笑)。顾随从浩瀚的经典文本中,挑选了三位大诗人的类似诗句,跟辛弃疾来对比。

例2:顾随点评

  • 杜甫《佳人》失之客观: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韩偓《初赴期集》失之寒酸: 轻寒著背雨凄凄,九陌无尘未有泥。 还是平时旧滋味,慢垂鞭袖过街西。
  • 《随园诗话》之佚名僧人失之沾沾自喜: 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你看,顾随认为诗圣写得太客观了,没意思;韩翰林写得太寒酸了,没意思;佚名僧人最接近辛弃疾的意境,却写得太沾沾自喜了,还是没意思。你的欢喜,到了太空时代,隔了几千年,那时的人类并不一定能懂;辛弃疾的欢喜,站在孤独寂寥的飞船上,你依然秒懂。

三个礼物

文学,不仅帮助你在短短的六七十字内感知到一个复杂的世界;更能告诉你如何将敏感表达出来。遗憾的是,在认知写作学诞生之前,伟大作家多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能欣赏辛弃疾的美,却无法将表达这份美的能力传授开来。幸好,如今借助于认知科学等学科,我们能在黑暗中再进一小步。这就是历史上伟大的智者、文学大师赠送与我的三个小礼物:万事万物,最小先行;一切皆卡片;时空变形,创作意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生活常态。所以即使是前面辛弃疾如此热闹的一首诗句,最后也以安静结尾。顾随点评为「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当你与世界交互,因为你的认知资源有限,因此,你需要采取一个最小的姿态去理解世界。它们就是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

今天简单地说一下最小行动。「最小」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承,儒家甚至被梁启超称之为「一句话口号儒家」,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口号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族是一个深受洪水影响的民族。直至 1998 年,湖南依然会洪水茫茫,灾民百万。在这样水患频发的国度,百家争鸣,选择儒家——那批最早操持礼仪,治理水患的人成为必然。

正常人看到洪水来了赶紧跑,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别去管左邻右舍的死活,自己赶紧跑到高高的南山去。这是正常人的本能反应。但是如果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是如此,那么就没有中华民族了。因此,中国古代大儒讲究用一些手段,来激活人们的内在勇气。当洪水来了,你不再逃跑,而是想方设法护佑所在村庄居民。在语言上,它就体现为「最小行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有能称之为大儒的人,都提出了一句话口号。这个口号,它是宽泛的,适用于不同情境的;人们能秒懂,激发人们的内在勇气。

任意事情都存在最小行动。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会给大家讲很多。最小行动他意味着你和世界的交互就变得更小,以前你和世界的交互是一百条词典规范,现在,你只面对「知行合一」四个字,从此,你的认知负荷变得简单、清晰。但是仅仅是把外界口令输入到自己的脑海中还不够,你还得把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外放出去,这就是卡片。你需要用卡片封装世界,外化你的记忆。

一切伟大作家皆是时空变形大师

第三个礼物是时空变形。通过「最小」与「卡片」,人类可以学会如何与家人躲避洪水,并且将这些记忆外化出来,成为村庄、部落或民族的集体记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不够,你还需要创作意义。在认知写作学中,我将伟大作家的创造手法总结为「时空变形术」。

img

什么是时空变形?这是二期同学参加艺术展时拍的一个照片。将户外的河流放到室内后,它突然就变为一个艺术作品了!当时,这位二期同学突然顿悟了,原来我传授的时空变形术不仅适用于写作,而且适用于一切创新。历史上一切伟大作家皆是时空变形大师,接下来给大家看几个具体例子。

例3:张爱玲之时空变形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 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 ——《半生缘》

三年五载是一个时间范畴,一生一世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它最终构成了一个优雅修辞。你看,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这就是意义。这是一个简单的时空变形,只出现了「三年五载」与「一生一世」。接着给大家看一个复杂一点的。

例4:辛弃疾之时空变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西江月》

你看,明月是一处空间,别枝二处、惊鹊三处、清风四处、鸣蝉五处,稻花香里六处、蛙声一片七处、星天外八处、雨山前九处、茅店社林边十处。你会发现,辛弃疾在不到一条微博的字数内,一口气写了十来处空间词汇。

如果一位不懂时空变形术的同学来写这样的句子,他会如何写?我去了空间一,来到空间二,再去了空间三,又去了空间四,再从空间四回到空间五,再回到空间六,再去到了空间七,再回到空间八,再去了空间九,再到了空间十。

你这么一听,你的大脑当机了。所以说好的时空变形,它会遵从一定规律,这个规律符合人性,创作美感。我们再来看看一个例子,摘自北欧女诗人索德格朗的诗句。

例5:索德格朗之时空变形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我预感到了这一点 宇宙的某个角落悬挂着我的心 火从那里迸溅,振动空气 并向其他狂放的心涌去 ——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辛弃疾在前面的例子中,一口气给你十来个不断切换的空间。在索德格朗的笔下,大小远近这些空间范畴同样任意置换。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人类不是渺小的,你可以像一次周末远足一样,简简单单地穿越太阳系。这就是伟大诗人创造的意义。

小结

希望各位同学,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能够顺利通过课程的摧残,更能理解人类心智之奇与文学之美。也希望大家与小伙伴们不仅成功穿越太阳系,而且穿越自我,看见更多可能的自己。谢谢大家。■

认知写作学三期课程开学了啦!阳志平老师与新伙伴与又一次踏上认知写作之旅。

img

写作无用,却是内在动力和心流的来源。三期写作课更注重培养自主性,学习小组由二期优秀学员担任组长,学员自选小组加入。自带「发动机」正是开智学员的特点。

往期学员用「醉氧」形容上课的感受,吐槽信息量大太烧脑。本次课程编制了《「认知写作学」参考手册》,一览课程重点,学习往期优秀实践;增加预备周,用以熟悉工具,适应学习节奏;减少千字文题目,鼓励反复修改,增加点评反馈。

谁道屠龙无所用

img

二期优秀学员王颖智(@小酒精)分享:学习写作就像学习屠龙术,即使无龙可屠,去屠一颗白菜,一块豆腐也是幸福的。最小行动是学习的根据地。它不拘泥形式,用语音记录也让王颖智有过灵感爆发,心花怒放的感受。没有输出的学习等于荒废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也可以完成小作业。同侪是助力也是压力,学习其他同学的作业笔记常有意外惊喜。大胆胡说,收获多多,像孩子一样学习,无论是什么时候。

写作对克服拖延症的意义

img

三期学员,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全职拖延症咨询师高地清风分享:治疗拖延症有三阶。一阶为急救「拖到不行」的「急性拖延症」。二阶,学习时间管理技能等应对「慢性拖延症」,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但人不是机器,仅靠日程表框定的生活你会怀疑它的意义。三阶是寻找你的内在动机。

写作能帮你建构自己的主观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任务和意义的链条。用最简单的方法——语言——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

阳志平:人的文学

或许你留意到,这个时代人的多样性正逐步丧失,无论是「网红脸」,从「好学校」到「好工作」的人生轨迹,抑或是我们阅读的文字。长期浸润在鸡汤文、IT 评论文和倒卖二手知识的科普文中,你只会越来越无聊,越来越难体验心流。

且看以下诗句:

img

有趣男女,敏感有能力。你说不出五道口挤地铁的孤独,却能与千年前的美好诗句相遇。还没有表达的能力?且多读伟大的作品让自己更敏感吧。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 索德格朗

你逐字念出这句话时心里的感受,或许就是文学的意义。万事万物,最小先行;用卡片封装灵感和记忆;时空变形,创作意义。

WOOP 工作坊

img

认知写作学,不仅学写作,更学方法。执行意图是开智推崇的元技能。WOOP 融合了心理比对和执行意图这两大心理学研究成果,W(愿望)+O(结果)+O(阻碍)+P(计划),用 if…then… 句式驱动你完成计划。阳志平老师在《新年好,好新年》也有介绍。

在 WOOP 工作坊环节,高地清风带领现场学员学习 WOOP ,制定认知写作学学习周计划。

有学员现场分享:

if 我行动瘫痪,then 采取最小行动 if 如果我找不到热情,then 把喜欢的事情和写作结合

img

新的学习已经启程,开始最小行动,用作品说话!■

img

集多学科之大成,阳志平老师创立认知写作学,而这门学科背后又是怎样的理论与品位支撑呢?阳老师为课程学员开了这则书单,想在认知写作学中寻觅自己的文字脉络,先从理智而美好的阅读开始吧!

在今天这样的强科学主义时代,写作的意义何在?一个 App 可能生命周期不到十年,而那些美丽的诗句,千年后,依然能击中那些敏感的心灵。试举一例。「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此句出自辛弃疾,原文是: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简单翻译一下,

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我在溪边行走,影子照在溪里。青天落在水底下,天上的行云,也落在溪里,我却像在云里行走。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只有空旷的山谷,发出清音来和我。这个声音,不像鬼也不像仙,原来是从桃花水里发出来的一曲歌声。

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无用。一辈子,我们能够碰到的功利计算会足够多,有意义的事物总会不断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然而,美好的写作并不教这个,也无需教这个。写作的此时此刻就是一切,就是欢乐与记忆:

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

img

经典

山居有日,持诗一卷。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明明上天,灿然星陈。岂能不欢乐?—— 阳志平

img

推荐语

漫漫演化,那些源头的忧伤的记忆变为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只要你是汉文化下长大的小孩,一旦你继承了汉文化传统,这样你一上来就明白如何与忧伤欢乐同行。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这些美好的诗句,时隔几千年,我们依然能感知到其优美。母亲病重;失恋独处;民忧依然,我们哭着在笑;笑着在哭。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华华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同类著作

认知写作学课程中将涉及到的其他经典源头:

  1.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修辞学》
  2. 柏拉图:《理想国》
  3. 《圣经》
  4. 《诗经》
  5. 《古诗十九首》
  6. 《山海经》

文本

在文学世界中,你可以触摸质感的故事;你可以放肆哭泣。世态炎凉、雾霾风雪,你欢笑,你忧伤,总有一本书陪你。—— 阳志平

img

推荐语

张爱玲的风情品味,是说不尽的。不仅常有妙句,而且对文字的节奏、氛围、情绪有着惊人的控制力,如剥春笋,交织往返,层层推进。一口气读完之后,仍不忍释卷。

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眼泪也是身外物,心酸眼亮,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如果没有夏志清1961年对钱钟书与张爱玲的发现,中文写作地铁,可能晚点。敏感多思如张爱玲,几乎每篇文章中都涌现着一个伟大作家的自主心智,用词妥帖而迷人,文气溢出纸上,可反复推敲的用词随处可见,是向往品味进阶的写作者必读之书。

同类著作

认知写作学课程中将涉及到的其他文学大家及其著作

  1. 韩愈:重点提及《钱基博集·韩愈文读》
  2. 纳博科夫:重点提及其《洛丽塔》与 《独抒己见》
  3. 海明威:重点提及其《老人与海》
  4. 阿西莫夫:重点提及其《基地》系列
  5. 鲁迅:重点提及其《呐喊》等
  6. 夏目漱石:重点提及其《夏目漱石小说选》
  7. 钱钟书:重点提及其《写在人生边上》与《人生边上的边上》
  8. 艾柯:重点提及其《昨日之岛》
  9. 毛姆:重点提及其《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

文论

所谓修辞,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一样,对规范的偏离,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

img

推荐语

头脑清晰,写作未必清晰;清晰写作,必然需要一颗清晰的头脑。平克以往著作,如《语言本能》、《心智探奇》写作严谨,文笔优美,想象瑰丽,畅销且长销,这本书《风格感觉》也不例外,站在认知科学角度,教你写作。他剖析了任何一位写作者面临的根本困境,然后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好的文体风格:提升思想交流的速度,展示我们对细节的关注,以及为世界增添一些美丽。

向往美丽的诸位,可以一览这本探索心智写作的经典之作。

同类著作

  1.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关于写作风格阐释最好的书
  2. How Fiction Works
  3. Microstyle: The Art of Writing Little
  4. 艾柯:重点提及其《埃科谈文学》
  5. 余光中:重点提及其《翻译乃大道》
  6. 王文兴:重点提及其《玩具屋九讲》
  7. 宇文所安:重点提及其《追忆》、《盛唐诗》 与《他山的石头记》
  8. 叶嘉莹:重点提及其《迦陵说诗: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与《迦陵讲演集: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
  9. 顾随:重点提及其《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智者

认知写作学,始于我的个人写作修炼之旅,中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认知心理学、认知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叙事学与中国古典文论,再夹杂认知人类学、认知神经学、心理语言学,心智哲学,阅读心理学,创造心理学、TRIZ、行动科学与西方文论,终于自成一家。—— 阳志平

img

推荐语

《修辞认识》立足于当代语言哲学对这种传统理解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通过各种具体例句,将修辞的各种形式 —— 默说、转喻、反义互饰、反讽、暗示等都置于语言的人性根基中,表述为人的各种生存方式和发现性认识的各种造型,开启了当代修辞学的新局面。

辞格的体系描述为一个自身运动的动态开放过程。就此而言,方法就不再是外在的处理方法,而成了事情本身的存在方式,也是对事情本身的认识方式。

发掘修辞的旨趣,会更理解语言互动创造本质,语言如此奇妙,文学就在深挖与渐进的触碰中诞生。 文学是人学,语言映射生活。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修辞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同类著作

认知写作学课程中将涉及到的其他智者及其著作

  1. 认知语言学:莱科夫,重点提及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2. 语言功能学:韩礼德,重点提及其《功能语法导论》
  3. 认知科学:赫尔伯特·A·西蒙,重点提及其《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4. 进化心理学:邓巴,重点提及《进化心理学》
  5. 心智哲学:丹尼特,重点提及其《心灵种种》
  6. 叙事学:杰拉德·普林斯,重点提及其《叙事学》
  7. TRIZ:·阿奇舒勒,重点提及其《创新算法》
  8. 幽默科学:Willibald Ruch,重点提及其The Sense of Humor
  9. 行动科学:阿吉里斯,重点提及其《行动科学》
  10. 设计:黑川雅之,重点提及其《设计修辞法》

小结

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

ps:我推荐的这份书单将是认知写作学上课期间的部分参考内容,全部书单请参见豆列「认知写作学参考书目

认知写作学课程三期报名落幕之际,我们邀请阳志平老师写一篇认知写作学的「前世今生」,既是致新同学的课程导读,也是周年纪念的心路回顾。体悟文学之美,岁月邀你同行,新同学们,未来请多指教!

1

一年前的今天,认知写作学诞生。那天晚上,我写道:

今日讲完「修辞感觉」,「认知写作学」融会贯通,终于自成体系。可以说,认知写作学发源于今日。感谢各位学员与历史上伟大的学者、作家。正是站在你们的肩膀上,一个崭新的写作流派今日成型。敲下「修辞,作为人生意义」,顿觉海阔天空。

创立认知写作学,实属机缘巧合。它是灵感驱动,应运而生的学科。去年初夏,新同事入职,培训认知科学入门常识与写作技巧,向不同的人讲同样的知识点,重复繁琐,索性开门招生。在 2014 年撰写《文心书话》时的思考,结合 2009-2014 年期间的广泛读书,我写下了认知写作学第一版提纲,当时沿袭《文心书话》而来:文气、文心、字句、修辞与篇章。

在去年夏天之前,我从来不相信自己有教学天赋。毕竟,我是从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但是又临阵脱逃,没有当老师的一位逃兵。一者是极品宅男,不善与人沟通;一者湖南口音严重,甚至高中时,因为一首关于口音的诗歌荣获全国大奖,导致一直将口音看做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与我所推崇的各位大家相比,如顾随、宇文所安、纳博科夫,我清楚差距。所以当听到师友夸奖时,我多半是不自信的。为了对得起第一批学员的学费,我想,那么就索性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家多讲一些抽象级别高的知识。于是,去年夏天,每周修改讲义到凌晨二三点,往讲义中添置了一批又一批经典参考书目;而每周六下午的直播,一口气讲授三四小时更是常事,甚至有一天下午,一口气讲了六个小时,同学们或在我的书房,或在网络那头,听得全神贯注,兴高采烈。

2

终于,到了一年前的今天,讲完「修辞感觉」这一章,将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熔于一炉。从此,认知写作学正式诞生。

怎样才能称之为一个新的学科?一方面,新学科一定有自己的核心命题,这个核心命题十有八九是之前解决得不太好的。认知写作学,从认知科学出发,结合叙事学、语言学、文学等相关学科,解决写作背后的原理这一难题。

另一方面,新学科一定有自己的创新术语体系。这套术语体系需要不同于历史上既有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称之为新学科。认知写作学的核心术语是:最小卡片时空变形。围绕这三个核心术语,下面又有一堆二级术语,用于支撑认知写作学的骨架。

先看看「最小」——万事万物,最小先行。在它下面有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 等术语体系。接着看看卡片——一切皆卡片。在它下面有框架意象图式基本层次范畴空间隐喻等术语体系,同时,还形成了一个重要推论:

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修辞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最后,再看看第三个核心知识点「时空变形」—— 时空变形,创作意义。在它下面包括远距联想基于感觉的时空变形基于文化习得的时空变形时空隐喻基于故事的时空变形等术语体系。

3

术语连接术语,慢慢地构成一个新学科。在新学科诞生之初,有什么特点?首先,学科不同于故事。认知写作学二期有一位同学,是演讲教练,他一直有个疑问,我为什么不用更轻松、更活泼的故事形式来传授知识?如果用故事形式,那么需要延长四倍讲课时间,才能讲好。一个 18 分钟的 TED 演讲,它往往只会给你一个术语,才能让你深刻地理解这个术语。但是创造一个新学科的时候,更多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前人如何研究这个问题,我现在有什么新的洞察和贡献,新的术语和别人有什么区别,摆证据讲明白。

其次,新学科是不成熟的,看一个新学科的生命力是看其解释力与预测力。在一个新学科诞生早期,很多结论,有的已经找到了证据,有的还没有找到证据,留下大量空白待填补。比如 2015 年第一次讲授认知写作学时,我提到人类大脑远距联想能力的不同和脑区的不同有关系,但是手头没有相关证据支持。这就是一个空白。到了 2016 年版的认知写作学,我发现了新证据,就此补上空白。

同样,2015 年版的认知写作学,人类的三个最小故事人类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但是普遍讲不好故事,当时并没有答案。最终在2016年找到了答案,同时得到了来自电影学和翻译学的支持。这就是创造的乐趣,你在玩一个拼图游戏,补上那些若隐若现的人类知识体系的空白。

最后,科学不同于经验之谈,它一定是可以复用和推广的。学科的基本命题可以证伪,并且可以通过第三方证据得到验证。无数文学大师都会谈论写作,但是它更多局限于个人经验,很难复制和推广开来,但是当你理解认知写作学整套逻辑之后,就可以反复应用。这就是科学与经验之谈的区别。

4

认知写作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最接近认知写作学的是认知修辞学、认知叙事学、认知诗学与阅读心理学。

认知写作学与认知修辞学的区别在于,它没有采纳西方那批蹩脚、不懂中国文学的认知修辞学家的观点,同时既没有遵从西方修辞学的传统——修辞以立其真;也没有遵从中国修辞学的传统——修辞以立其诚,而是师法日本,推崇修辞以立其感,提倡文学帮助我们创造人生意义,重新发现世界。

同样,认知写作学没有采用任何认知叙事学的观点,而是直接采用了它的上级学科——叙事学的经典概念:最小故事。与认知诗学的区别是,认知写作学放弃了认知诗学的传统,直接采用元话语、计算语言学、篇章结构学来分析文本篇章。

最后,认知写作学与阅读心理学的区别是,它放弃了实验心理学范式,只采用了心理学中「文本扫描」、「工作记忆广度」 少数几个术语,更多采用的是偏人文主义的 「文本细读」、「经验主义举例」的范式。试看一个例子: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三年五载是一个时间范畴,一生一世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它最终构成了一个优雅修辞。你看,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这就是意义。再看一个例子。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川端康成《雪国》

你看,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多美!我想,鲜活的文本远远胜过罗列术语。这也许才是创立认知写作学,坚持文本举例,放弃实验心理学范式的初衷。

img

5

如此众多学科,怎样将其统率在一起?一年前的今天,恰巧刚刚交割完毕一笔千万风险投资,气势旺盛,灵感爆棚,同时在一百多名学员的互动下,终于借助于多年阅读经验,将其融会贯通。以下五个领域,它就是认知写作学的最大贡献与原创洞见。

第一,认知写作学采取「人类是承载基因与模因的机器人」作为主线,将作家看做制作文化模因、第四种心智的特殊职业。认为写作之难,难在逻辑、文采与故事三者。为了获得超一流的文采与故事,仅仅动用「算法心智」还不够,必须动用大量「自主心智」。作家作为「反省心智」代言人,是人类良心。

第二,认知写作学将传统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如叙事学的研究成果,统率在一个概念下:「基于感觉产生的远距联想」与「基于文化习得产生的远距联想」之下。为了提高写作,训练逻辑、文采与故事,其中基本矛盾在于组块与远距联想。

第三,认知写作学将写作的逻辑,统率在认知科学四大原理之下,尤其是「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4*5原理」。从此,写作逻辑一目了然。任何文体任何主题,都可遵从,且必然遵从。

第四,认知写作学参考 TRIZ,将写作看做一种语言在时空中的自然涌现。既然是时空中自然涌现,那么,创新的涌现同样会遵从创新算法。因此,认知写作学借助于「卡片写作」,采用「这里-那里-这里」等结构来获得立体的时空观,从而掌握了任意写作场景,均可通用的写作窍门。

第五,认知写作学依据人类的常见时空模式,在日本修辞学传统基础上,整理了时空变形的具体技法。同时从「修辞以立其感」出发,结合中国儒家传统与行动科学,将认知写作学上升为心灵哲学的一种。

6

逻辑、文采与故事。文采,也翻译为辞格、辞姿。它是修辞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什么是修辞?所谓修辞,就是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如此,偏离规范,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因此,修辞,作为人生意义。伟大作家不仅自身的生命生动有趣,且能塑造千古流芳的有趣,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一个有趣事实是西方对人生意义最困惑的时候,往往是修辞学最没落的时候。反之亦然。在今天这样的强科学主义时代,人人都推崇逻辑与故事的力量。我们却忘记了文采的力量。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辛弃疾写的。「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这是几千年前的日本诗人小野写的。你会发现,时隔千年,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字都读得出来,千年前的情感依然会击中你。这就是汉字之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文学事实上不注重逻辑的说服。试看张爱玲的一个经典结尾—— 「生命自顾自地走过去了」。假如是一个注重逻辑的 IT 评论家来写这个句子,他怎么写?他会写「一只猫走过去了」,这是 IT 评论式写法,但是张爱玲的写法和很多人都不太一样,她把这猫比喻成生命,它是主语——「生命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有点寂寞有点忧伤。

7

所以说,文学经常强调的是寂寞与忧伤,这是和绝大多数人理解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写作是帮助大家去说服别人。其实不然。写作意义,无用之用。就像《死亡诗社》所言: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样一个重商主义时代与强科学主义时代,我们已经几乎完全忘记了文学之美。但是我偏偏不信邪。在快餐文流行的今天,为什么不能重寻文学之美?2015 年夏天,连续 9 周熬夜写讲义,参考书目 200+ 与一手论文 100+,来自认知科学、叙事学与语言学等十个学科的精华,100 位超级棒的学员,最终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派。2016 年春天,认知写作学授课 250+ 学员,撰写讲义 32 个,录制视频 49 节课答疑 9 周。

自此,认知写作学大成。

小结

银河哗啦啦倾斜而来,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落地作响,而我站在黑暗中,邀请你同行。■

我们的欢乐,总是与忧伤同行。正是文学,将忧伤处理为美,最终流传在篝火旁,酒肆间,书香上。

夏雨微凉,竹隐深处,忧伤欢乐,我谈文学。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中国是一个忧伤的国度,中国文学是一种忧伤的文学。自圣经开篇的西方史诗侧重叙事,由诗经开篇的中国诗学侧重抒情。喜怒哀乐,忧疑惊恐,人有七情,中国文学侧重的哪种情绪?—— 忧伤。

宇文所安在《诺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中,将《诗经》列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回溯《诗经》,「心之忧矣」在《诗经》中重复表达了 27 次,沔彼流水,心之忧矣;载离寒暑,心之忧矣;绿兮衣兮,心之忧矣;衣裳楚楚,心之忧矣;载起载行,心之忧矣;明明上天,心之忧矣……

即使将它排除在外,《诗经》中也有近 40 个词汇来诉说忧伤。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这种句式就像「心之忧矣」一样,在《诗经》中反复出现。整部《诗经》中近十处,忡忡、惙惙、伤悲。那么,见了君子之后,又会如何呢?—— 依然不快乐。「既见君子,我心反侧」这是《诗经》中另一句经典: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见到君子之前,不快乐;见到君子后,依然不快乐。为什么?一个民族的文学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灾难史。正是整个汉族生活形塑了华裔的语言习惯与文学偏好。正如谭其骧老先生所言,汉族是一个深受洪水影响的民族。直至 1998 年,湖南依然会洪水茫茫,灾民百万。在这样水患频发的国度,百家争鸣,选择儒家——那批最早操持礼仪,治理水患的人成为必然。

中国文学,从此摆脱不了忧伤——气盛则言辞皆宜;修辞以立其诚。瓦注盆倾,绝望时刻,那些诗句,令你我看见光明。五千年前的《答夫歌》,今日读来,依然奇妙。悠悠的河边,水哗哗地涨;你在这头,明早醒来;要过河呀要过河;夜已深了,吹牛打屁完了,你睡了啊,打呼啊打呼。时光那头,没短信啊没网络。那位五千年前的女子,整理完行囊,对着月光,念叨:

其雨淫淫

河大水深

日出当心

这样的国度,即使谈论欢乐,那也是忧伤的。「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快乐之后,转为消沉。这样的诗句,竟然出自纵酒当歌,一饮三百杯的李白。中国古典文学中,谈论欢乐的诗句有数千条。快乐不快乐,你我始终忧伤。再看看白居易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人生不得长欢乐」,后面又马上接着「年少须臾老到来」。

再来看看「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这句同样做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大家可能猜不到,这是唐朝李世民写的。一代天骄,远见卓识,合纵连横,以弱胜强。但这句诗和李白、白居易的一样,华族的欢乐总是与忧伤而行。

中国文论谈到文学品味,同样与忧伤同行。「欢乐苦短,忧愁实多」语出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将中国诗歌的风格分成 24 种,其中一种是「旷达」,按理应该表达快乐的情绪,但你会发现,依然还是忧伤: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过。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面朝深渊,看见光明

南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陟彼南山 —— 这是《诗经之采薇》;南山峨峨 —— 这是《二十四诗品之旷达》。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幸好,有了文学。从《诗经》一开始,那些在山洪暴发,生死病老,骨肉分离时,手足无措的古人们,无力抵抗,却试图看见光明。而这光明,就是那口口相传的「南山」呵。

面朝深渊,看见光明。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类也许当下无力抵抗,但却可以发明文学来处理那些人生不如意。认知写作学斐然大观,博涉成趣,在所有知识点中,最想跟各位分享的是三句话。

万事万物,最小先行

生者百年,相去几何。生命如此短暂,矻矻当年,我们却又追求「悠悠万世」,于是,我们不得不用「最小」来理解世界。「最小」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中非常优秀的传统,儒家甚至被梁启超称之为「一句话口号儒家」。这就是认知写作学的主干:最小模型、最小故事与最小行动。

在课程之初,我给各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类的三个最小故事」?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接近我的答案,今天可以再次提醒各位。人类的最小故事与我们与世界交互方式相关。一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一个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世界;一个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冥,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上帝曰,宜有光,即有光。」西方圣经如是描述人类初始,同样,试看中国神话如何描述人类起源:

《山海经》中的最小故事

事件 1: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

事件 2: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劫难。

事件 3:两人结婚,繁殖人类。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家人死去,原本是兄妹,现在流离失所,不得不向生存妥协,结婚生子。这个故事以最小故事的形式,在中国不同民族文化中以不同变式反复出现。 有时是葫芦,有时是石龟;有时是占卜结婚;有时是捏泥人再殖人类。它们共享了同一个「最小故事」原型。

人类非常聪明,既然天降洪水,无法对抗,那么为何不选择采取其他手段,来应对不可抗力呢?这种悲伤用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后,反而具备一种美感,原本不可传播的私人隐私变为可传播的民族记忆。

一切皆卡片

如果说「最小」意味着降低预期。灾难来了,我与家人无法抵抗,正常现象,但我可以心怀南山;灾难过后,我依然在,登上南山。那么,卡片是人类给自己在洪水来临时造的诺亚方舟。人类用卡片封装世界。

依然拿《诗经》举例,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因为所处角度不同,你我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理解世界。比如一位编程大师之于编程新手,大师发明新的抽象世界的编程语言;新手面向过程编程,只会按照世界当前展现的逻辑来处理 1+1=2。

同样,一流作家与写作新手也在不同世界处理文字。一流作家不是在字词级别进行抽象,而是在组块、组块、组块层级进行抽象,观察世界。为了解释这一种抽象,我已经给各位同学介绍了大量认知科学术语,比如「框架」、「意象图式」、「基本层次范畴」、「空间隐喻」。当记忆外部化与概念具象化,最终就变成卡片。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你可以利用信息抽象级别更高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你可以用卡片来封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写作新手写不出这种句子:

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沉香屑》

从此,这个世界因此属于你。你不再飘零无所依,整个世界都安坐于心中。

时空变形,创作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用「最小」去降低预期;我们也知道用「卡片」去封装世界;然而,我们依然会发现,有的世界稳健可靠,趣味洋溢;有的世界乏味无趣,无聊透顶。多数人的世界是从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一路到重点大学,最后进入重点机构。这是人类进化带来的习惯社会规范。但有趣的人完全偏离了这一套社会规范,最终创造了自己的意义。

如何创造意义?—— 时空变形。文学是人学,语言是对生活的映射。肉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的本身;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本身;修辞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发现感觉,创造新型认识,乃至人生意义。

时空变形为什么如此重要?当你还在妈妈子宫时,你就学会了容器隐喻;剪掉脐带时,你就掌握了联系隐喻。世界万物,空间先行。只有空间隐喻是不需要进行认知加工,你的肉体已经告诉你什么叫做空间。然后基于空间隐喻延伸出一切隐喻,我们借助隐喻来理解世界。

你所习惯的时空相处方式构成了你的安全感来源。成年后,你甚至完全忘记了这套东西的存在。然而,伟大的作家并非如此。正如海明威调侃的一样,「伟大的作家必然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伟大的作家童年时往往与正常人不一样,从而成年后更容易诱发出不一样的「时空模式」。比如,普通人习惯的比喻是用具体的来比喻抽象的,但张爱玲善于用同一类东西比喻同一类东西: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是指缝之间。而年轻人,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三年五载是一个时间范畴,一生一世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它最终构成了一个优雅修辞。你看,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载就是一生一世,这就是意义。

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金锁记》

恐怕没有人想过可以用太阳来比喻明月,但是张爱玲善于熟悉「时空变形」这种手法,她用反常的比喻,即太阳来比喻明月,这样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好处呢?当你读到这样的句子,大脑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认知加工,即使你细细品味这个句子,它逻辑上有问题,但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它就是一个奇妙的修辞,就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意义。

小结

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中国,一个忧伤的国度。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 这是李白;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 这是白居易。即使是李世民,也曾叹道: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我们的欢乐,总是与忧伤同行。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正是文学,将忧伤处理为美,最终流传在篝火旁,酒肆间,书香上。

感谢各位同学一路相伴,预祝大家人如玉,笔如神。